今年9月5日,是我國法定的首個“中華慈善日”。連日來,市慈善總會舉行了形式多樣的活動,貫徹落實《慈善法》、宣傳首個“慈善日”,展示我市慈善工作的成果,營造了濃厚的慈善氛圍。
青島是一座充滿愛心的慈善城市,市民素有熱心公益、樂善好施的優良傳統,慈善事業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根據市慈善總會統計,最近五年,我市共募集善款善物總額達到11.34億元,募款總額居全省首位。
慈善事業作為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的崇高事業,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通過健全慈善網絡、創新募捐渠道、拓寬救助路徑等方式,我市慈善事業得到進一步健康發展。
建立基層慈善組織網絡是我市慈善事業發展的基礎。近年來,市慈善總會著力基層慈善組織網絡建設,已基本形成了全市“上下互聯、左右互通”的基層慈善組織網絡。“五年來募集款項的逐年提高,與基層慈善組織網絡建設密不可分,”市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各級慈善基層組織的組織發動,鎮(街)、村(居)群眾參與慈善奉獻的熱情日益高漲。2015年,即墨市慈善總會共募集捐款4090.79萬元,其中基層慈善組織接收捐款3273.53萬元,占全部捐款的80%。這得益于該市18個鎮(街)和1076個村(居)全部成立了慈善分會和慈善工作站,形成了縱到底、橫到邊的慈善組織網絡,極大地調動了基層民眾參與慈善奉獻的熱情。
市慈善總會創新打造的慈善“微基金”品牌已在全市深入人心。“隨著時代的發展,普通群眾愿意奉獻愛心、希望奉獻愛心,這是慈善發展的力量,”市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我國慈善事業的實際情況看,在吸引有限的巨額善款的同時,公益慈善可能更要看重“人人慈善”的平民力量。因此,市慈善總會在全國率先提出了慈善“微基金”概念,即小到個人(家庭),大到社會組織、企業,都可以以自己的名義設立冠名慈善基金,基金的用途完全尊重捐助人的意愿,基金成立者可以隨時通過市慈善總會掌握基金動態,全程透明。“微基金”項目的推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響應。短短幾年時間,“微基金”規模已經從最初的一百多家發展到如今的兩千多家,年受益群眾3萬人次以上,最大程度釋放了“人人慈善”的能量。
慈善意味著相互關愛和無私奉獻。慈善事業是經濟發展取得一定成就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個地區人民精神文明程度的體現。在青島,眾多愛心企業、市民踴躍捐款捐物,凝聚起了拳拳愛心。這些愛心,又轉化為慈善的力量——
十年來,市慈善總會聯合各級慈善組織開展了“心連心”救助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微笑列車救助唇腭裂兒童、“愛心復明”救助白內障老人、“慈善圓夢大學”幫助寒門學子等助醫、助學、助困、助老、助殘、賑災等項目,救助范圍涵蓋貴州、新疆、西藏、云南、四川及臨沂、青島等地區的貧困群眾,200多萬人次受益;
隨著基層慈善組織網絡建設日益完善,許多村(居)慈善工作站設立了慈善互助基金,一旦居民發生臨時性困難,慈善工作站第一時間啟動慈善救助。慈善工作站還可以根據居民家庭困難情況,逐級上報,申請上一級慈善救助,使困難群眾獲得精準救助;
今年,市慈善總會著力發揮慈善救助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作用,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提前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要求,積極參與全市的脫貧攻堅工作,將慈善工作和社會救助有效銜接,更好地發揮慈善救助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有益補充作用。通過成立“精準扶貧愛心基金”,積極參與全市的社會扶貧活動,為我市確定的3萬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作出應有的貢獻;
慈善義工已經成為我市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迄今為止,我市已有2萬多名注冊慈善義工,他們在社區服務、文藝活動、醫療服務、法律咨詢、心理輔導等領域無私奉獻,為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提供服務;
“公信力是慈善事業的生命線,”市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年,總會財務審計情況都會通過青島日報進行全文公示,并且召開理事會,將上一年度慈善工作及財務收支情況向全體理事進行通報,接受監督檢查。今年,市慈善總會對青島慈善網進行了改版,開通了微信公眾號,不僅實現了電腦、手機在線捐贈功能,還可以讓捐助人通過電腦、手機實時查看善款去向和使用情況,打造透明慈善,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慈善組織的社會公信力。
“早就聽說青島是一座愛心城市,今天看了這些內容后,切身體會到了這座城市的愛心氛圍,這是一座城市的寶貴財富。”9月3日,來青旅游的王先生一家在五四廣場的慈善宣傳活動中瀏覽了展示我市慈善工作的宣傳展板,為青島的慈善城市形象“點贊”。
“市慈善總會將以《慈善法》為指引,緊緊圍繞建設‘全民慈善、合理慈善、陽光慈善、法治慈善’,努力推動全市慈善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為建設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貢獻力量。”市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來源:青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