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早已進入生活的各個領域,教育也不例外。布置作業、發通知、交流孩子在學校和家的情況等都由當面進行搬進了微信群。在享受著手機在手、孩子情況全掌握的便利的同時,在山東省東營市,不少老師和家長也有種被綁架的感覺,家長微信群在發展中悄然變味兒。

  一呼百應,交流群成恭維群

  在剛剛過去的中秋節,記者調查得知,學生家長微信群無不被對老師的祝福刷屏。本應該是團圓、放松的假期,家長卻放不下手機。市晨陽學校的學生家長鄭先生告訴記者,中秋三天,除了晚上睡覺時,群里就沒消停過,全是發給老師的祝福。

  “給老師發祝福沒錯,但是太頻繁就有恭維之意了,不想看又怕錯過老師發的信息,耽誤給孩子轉達。”鄭先生無奈地說。

  各種各樣的微信群不計其數,但最活躍的非家長群莫屬了。關于孩子的一切,家長們總有問不完的問題、說不完的話。同時,家長群也是最能一呼百應的群,“老師說一句話,很少有家長怠慢,看到都會馬上回復,還會冒出很多恭維的語言。”墾利區實驗二小的學生家長王女士透露。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微信群中對老師的恭維比較嚴重。“孩子的班主任在跟家長交流作業量問題的時候,讓大家提意見,其實作業量大,孩子班里的同學經常做到晚上10點以后,但大部分家長都說老師現在布置的就很合理、謝謝老師、老師辛苦之類的話語,讓想提意見的家長也很難開口。”溫先生表示。盡管有很多班主任在家長群里聲明,群內只能發布與教學相關的信息,但家長群里的恭維味兒還是絲毫不減。

  一天刷手機幾十次,家長暗中較勁兒

  記者調查中發現,9成家長對家長微信群出現過焦慮的心理,如何在班主任面前表現好以為孩子創造有利條件,及時回復班主任的信息都成為家長們的焦慮所在。

  盡管老師在微信群里發的消息并不多,但家長們一天刷幾十次手機很正常,“尤其是孩子放學之前,我在單位重復解鎖、鎖屏的動作,等著老師發來的作業和通知,如果哪一天晚了,就會如坐針氈。”

  家長們抱著手機,每天關注群里的信息,擔心耽擱了一句“辛苦了”“謝謝”。如果發給老師的信息超過十分鐘老師不回,家長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么。

  孩子在學校比拼,家長也在暗中比拼。“上次,孩子班里組織活動,老師在群里問哪位家長可以提供道具,主動提供道具的學生家長為孩子賺足了表揚,孩子很沮喪地質問我為什么不去做。讓我哭笑不得。這容易造成攀比。”劉先生感到苦惱。

  以上情況并非個例,據了解,不少老師將微信群作為通報學生情況、與家長交流的主要平臺,往群里發家長都能看到,盡管在調查中大部分家長認為單獨告訴家長孩子的表現更妥當,但還是群發來得方便得多。

  家長過分熱情,老師感覺被綁架

  東營市東城一小學教師張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建立微信群是為了孩子們的發展,現在群里曬娃的、拉票的、做微商的讓群的管理成了難題,有的家長甚至為了孩子之間的小矛盾在群里理論不停。

  張倩告訴記者,許多家長的行為給自己和其他家長增添了許多煩惱,“每次我發作業或者通知,40多個謝謝、辛苦啦瞬間滿屏。還有很多刻意的恭維讓我很難受。每天工作就很忙,應對家長在群里的各種問題讓我也很苦惱。”此外,消息發出后,有些家長當時看不到,又被其他家長的恢復淹沒,影響學生完成作業。

  為了讓微信群更好地發揮作用,不少家長開始聯手制定微信群文明公約。“教師在微信群里應該發什么是個值得探索的問題,教育不應該把孩子做的事情拋給家長,比如布置作業應該回歸學生自己記錄。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孩子,又能減輕家長的負擔。微信群是個平臺而不應成為負擔。”教育業內人士建議。

  來源: 黃河口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