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名學生配了110個導師

  導師席地而坐,學生分坐兩側。古代書案設計,可以論道談藝。這是青島校區一多書院的德音講堂,配合著導師進書院,青島校區為書院配備了工作室。而從文書院也配備了類似的至簡講堂。據了解,“德音”來源于《詩經》,“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而“至簡”出自《道德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在書院里,學生們可以自選導師,實現全員導師制。青島校區按照約10:1的比例,給978名本科生配備了110名發展導師,涵蓋講師、副教授以及教授。”在每個書院,各有10間導師工作室,分兩種格局,一是中國傳統的授徒講學模式,師生在書案前席地而坐,論道談藝,指點江山;另一種是西式圓桌環繞式,師生促膝長談,治學平等。除此之外,輔導員也有自己的工作室。導師和輔導員進書院,強化了在大學成長的關鍵階段年長者的引導參與作用。

  書院創新中心內免費學3D打印

  目前,書院內創新實驗中心也已見雛形,學生可以在書院內免費學習3D打印、無人機、陶藝課程,后期智能機器人課程也會跟進。

  24日下午,山東大學青島校區2016年新生開學典禮上,兩列無人機戰隊懸掛紅幅,飛上天際,為青島校區啟用喝彩,成為亮點。這些無人機來自于山大公共創新實驗教學中心,為山大學生自主設計發明的。除了生活條件的滿足,學生還可以在書院里進行最初的學術探索。

  一多書院和從文書院里,各有一個30平米的創新實踐空間,以激發學生接觸前沿科技的欲望。當興趣得以形成后,學生便可以跨出書院,進入學校的公共創新實驗教學中心,實際接觸無人機、3D打印機、智能機器人等前沿科技。“所有涉及跨學科、跨專業的學習,學生都可以在實驗教學中心找到自己想要學習的東西。學生需要什么,老師需要什么,中心就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什么。”山東大學資產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課程體系的國際化教育也在青島校區成為現實。傳統上的中國大學的外籍教師主要教授外語課,青島校區的外籍教師卻不僅教授外語課,而是更多地參與到專業教學、課堂教學中,把國際上的一些先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帶到山東大學的校園里。同時,國際化教育又包括把學生送到伙伴學校,使他們有更多的國際歷練,培養學生駕馭國際事務的能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郭立偉)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