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1日,冷空氣自北向南影響我國東部地區。受其影響,東北地區東南部、華北中東部、黃淮、江淮大部等地將有4~6℃降溫,其中華北東部、黃淮東部等地的部分地區降溫可達8℃以上,上述部分地區并伴有4~6級偏北風;為此,中央氣象臺于10月31日06時繼續發布大風降溫預報。

  受南下冷空氣影響,10月31日,西南地區東部和南部、江漢南部、江淮、江南西部和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小到中雨,其中云南西部的部分地區有大雨(25~40毫米)。

  未來具體預報:

  10月31日08時至11月1日08時,新疆北部、西藏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小雪;山東中東部、江淮中南部、江南中北部、華南西部、西南地區東部和南部、臺灣等地有小到中雨,其中,云南中西部、海南島中東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雨,局地暴雨(50~60毫米)。內蒙古中東部、遼寧、華北北部、黃淮中東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4~6級風。黃海大部、東海大部、臺灣海峽、臺灣以東洋面、巴士海峽、南海中北部、北部灣將有7~8級、陣風9~10級風。

  11月1日08時至2日08時,內蒙古中部偏南、山西北部、青海南部等地局地有小雪或雨夾雪;陜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貴州中南部、云南大部、海南島、湖南南部、浙江東部、臺灣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小雨或陣雨,局地中雨。內蒙古中部、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等地的部分地區有4~6級風。東海大部、臺灣海峽、臺灣以東洋面、巴士海峽、南海中北部、北部灣將有7~8級、陣風9~10級風。

  2日08時至3日08時,新疆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小到中雪或雨,局地大到暴雪;四川中部和南部、云南、海南島、臺灣等地有小雨或陣雨。東海南部、臺灣海峽、巴士海峽、南海中北部、北部灣將有7~8級、陣風9~10級風。

  [新聞鏈接]

  東北華北持續降溫 云南湖北等雨水不斷

  近日,我國頻繁遭受冷空氣侵擾,大部地區降溫明顯。今天(30日)開始,又有一股新冷空氣侵入我國,降溫重心將主要集中在北方,預計,未來三天內蒙古、華北、東北等地部分地區降溫或達到8℃以上,并伴有4~6級大風,哈爾濱、長春最高氣溫或跌破0℃。此外,近期江淮等地陰雨纏綿,預計未來三天雨水將減弱,但陰雨模式將持續。

  北方冷空氣頻繁 哈爾濱等最高氣溫將跌破冰點

  近日,我國冷空氣活動頻繁,受其影響,我國多地出現雨雪降溫天氣。截至昨天早晨08時,共有21個省會級城市的最低氣溫迎來了下半年來新低。其中,東北地區的哈爾濱、長春、沈陽都跌至-5℃以下,貴州中南部、云南東部、江南南部、華南中北部一帶,降幅達到8~14℃,昨天江南大部、西南東部一帶局地最高氣溫甚至在10℃以下。

  今天開始,又有一股新的冷空氣侵入我國,降溫重心將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中央氣象臺預計,受其影響,10月30日至11月1日,內蒙古中部、東北地區中南部、華北、黃淮等地將有4~6℃降溫,其中內蒙古中部、華北北部、東北地區東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降溫可達8℃以上,上述部分地區并伴有4~6級偏北風;為此,中央氣象臺于10月30日06時發布大風降溫預報。

  兩輪冷空氣“無縫銜接”,使內蒙古、東北地區成為降溫“重災區”,未來三天東北三個省會城市以及呼和浩特還將持續降溫,哈爾濱、長春最高氣溫將跌破冰點,呼和浩特也只有-1℃。此外,以上城市的最低氣溫都會降至-10℃左右,與常年相比,提前了近1個月。除降溫外,東北的降雪也會增多。30日8時至31日8時,新疆西北部、東北地區中東部、青藏高原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小到中雪或雨夾雪,其中吉林東部的局地有大雪或暴雪。

  對于北方其他地區,明天才會受到此輪冷空氣影響。省會級城市中,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鄭州明天最高氣溫會降至10℃以下。

  預計,11月2日開始,我國大部地區氣溫或將回升,西北地區東部、華北西部的部分地區甚至將會回升至20℃左右,而在南方,江淮、江南大部地區也或回升至20℃左右。

  氣象專家提醒,公眾應關注氣溫變化,隨時增添衣服,還應注意做好預防感冒的措施,多喝熱水,早晚出門最好能戴上口罩,以減少冷空氣的直接刺激。

  江淮等地陰雨持續 濕冷難耐

  自10月以來,淮河流域陰雨頻繁,其中江蘇、上海累積降雨量已經超過歷史極值,或成為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10月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此外,受冷空氣影響,最近幾天西南地區尤其是云南地區雨勢較強,局地甚至出現了暴雨天氣。

  未來三天,江淮、江南、江漢仍有小雨,部分地區中雨。中央氣象臺預計,30日至31日,西南地區東部和南部、江漢、江淮、江南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小到中雨,其中云南中西部的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40~70毫米)。

  近期冷空氣頻繁,南方降溫、降雨同時出現。其中,貴州降溫最為明顯,27日-28日兩天累計降溫幅度接近20℃,雨水伴隨著劇烈降溫,使得西南地區東部到江南多地,濕冷難耐。

  由于西南地區最近雨水較多,需要警惕強降雨可能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影響。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