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財政專款變身“基金” 兩年撬動社會資本逾600億元
中新網濟南11月8日電 (沙見龍)山東省政府自2014年底設立省級政府引導基金以來,基金總規模已達1451億元人民幣(下同),居中國第2位。截至10月底,山東省省級政府引導基金已完成盡職調查項目490個、實現投資項目110個,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600多億元。
山東省財政廳副巡視員、新聞發言人高劍鋒在山東省人民政府8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向外界介紹省級政府引導基金有關情況,記者在該發布會上獲知上述消息。
受當前經濟持續低迷的影響,山東全省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防風險的任務仍很重,需要制定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山東經濟平穩發展。高劍鋒分析基金的優勢時說,扶持企業,由傳統的財政專款改為基金,使政府在參股基金中不具有控股地位,基金的投放完全由專業化團隊“操刀”,避免了行政干預,可以更好地促進產業優化發展。
除此之外,高劍鋒還指出,基金可變“無償投入”為“有償使用”、變“直接投資”為“間接引導”,讓政府資金和社會資本聯合,政府通過參股、讓利等手段,引導社會資本擴大投放,為社會資本投資打開了廣闊空間。高劍鋒強調,基金模式通過市場手段運作,更公平、更專業、更規范,對于減少權力尋租、預防腐敗也能起到積極作用。
優化PPP基金架構和運作方式是促進省級政府引導基金投資運作的重要措施,高劍鋒表示,對財政部示范項目和山東省內各級政府重點推介的項目,同等條件下應優先與PPP基金合作;基金管理機構可根據項目實際情況自主確定融資模式,降低融資成本;鼓勵國有控股、民營、混合所有制、外商投資等各類企業,按同等標準、同等待遇參與PPP項目。
高劍鋒透露,下一步山東省欲加強與大型國有企業和具備實力的民企合作,加快設立產業基金,支持裝備制造、互聯網+、節能環保、海洋開發、交通運輸、醫療健康、文化教育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記者在當天發布會上獲悉,山東近日提出了“十六條”新政策措施,欲將現有引導基金優化為科技成果轉化、資本市場發展、新興產業發展、現代農業發展、工業轉型升級、服務業創新、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若干投資方向,進一步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出資,形成總規模3000億元以上的基金群。
截至目前,山東省級共設立了19個方向的引導基金,批準參股子基金51只,基金總規模達1451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