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回遷安置房為何7年沒有動工

  為了城市建設,自家房子拆了,安置房卻遲遲未建,濟南仍有一部分拆遷戶長期在外過渡,無家可歸。

  歷下區苗家巷拆遷居民王自新老人,從2009年5月搬遷到現在已經七年了,至今沒有如期搬到安置房,不得不租房居住。按照當初簽訂的協議,王自新等100戶拆遷居民應該被安置到歷下區八澗堡小區12號樓。記者探訪發現,本應該建設12號樓的地方并沒有蓋樓的跡象。王自新的兒子王勇剛多次找區政府協調,并撥打12345,卻遭遇部門間推諉扯皮。

  而68歲的退休干部黎小波以前住在歷下區和平路的水利廳宿舍,2013年9月搬遷,現在在外租房居住,至今仍然四處漂泊。按照當時簽訂的協議,過渡期為29個月,今年3月應該回遷,可是回遷遙遙無期。

  日前記者在和平路水利廳宿舍看到,按照協議本應拔地而起的4座回遷安置樓現在還沒有完成征收拆遷。

  據12345熱線的大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反映拆遷安置問題共33583件,其中反映回遷房問題3419件,占了十分之一,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歷下區八澗堡小區、槐蔭區北大槐樹片區、歷城區華山片區。

  回應:尚有百戶居民未簽拆遷協議

  明明拆遷時,征收主體與被拆遷戶簽訂了協議,可是這個協議卻不能得到執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說起不能按時安置的原因,濟南市城市更新局局長劉勝凱說:“原因很多,但是我們總要解決。我作為現任的征收拆遷的主要負責人,我深深表示歉意。會后我們抓緊協調、調度。”

  苗家巷項目是2009年5月14日建委發了征收拆遷決定書的項目,主體是城投集團有限公司,拆遷責任主體是歷下區人民政府,房源安置主體是歷下區國有資產運營公司。水利廳A地塊項目是2013年9月23日市政府下的一個征收項目,征收范圍是357戶。截止到目前,已經簽定協議的是256戶,目前還有101戶沒有簽拆遷協議。

  問政現場,歷下區政務服務中心王主任回應說,百花洲和苗家巷是一塊啟動的,在2009年安置到歷下區盛福小區。剛才居民反映的有幾個小別墅沒有拆遷完成,造成這兩個樓84戶居民沒法按時回遷。“我們現在正多想方設法,從盛福小區調集了100多套房源,已有30多戶選到房子。同時我們將加大拆遷力度,盡快完成八澗堡小區的拆遷。”

  而和平路水利廳項目,上述的歷下區有關負責人說,從2013年開始啟動,現在有101戶居民沒有達成協議。這101戶居民提起了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現在已經進入了法律程序。

  從我們的角度,積極應對,不能因為我們的原因耽誤審理和判決。同時也同辦事處等有關部門一起積極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爭取他們盡快搬遷。同時還對一些想通過訴訟進行漫天要價的個別人,依法提請法院進行仲裁。最后強制搬遷,使這里的老百姓能夠盡早回遷。

  問題三:老舊危房小南營成城市孤島

  林立的高樓之間濟南仍有部分老舊危房一直未能改造,形成了城市更新中的“孤島”。濼源大街銀座商城附近有一小部分上世紀50年代建設的老舊危房,這些簡易樓位于棋盤街小區,被這里的居民叫做小南營。這里房屋破舊、門窗漏風、墻體開裂。如今周圍地塊都進行了開發,唯獨這里一直無人問津。

  經四路萬達廣場對面也有一座破敗不堪的磚樓,墻上貼有樓頂隨時掉落瓦片危險止步的警示牌。居民說,這棟樓建于1958年,現在還有60多家住戶,前段時間刮大風把瓦片刮下來了。而在槐蔭區五里溝街道還有幾座抗戰期間建設的平房,對這些老舊危房,政府持怎樣的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