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11月10日的一場大風,商河縣白橋鎮還將是延續了近兩個月的表面平靜。收蒜季之后,這里再少有大車進出,男人們也大都外出打工了,只有地里一拃高的蒜苗在昭示著“中國大蒜第一鄉”的身份,但它們也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小麥。

這場風吹過81個行政村,吹過7萬畝的大蒜種植基地,吹過近20個由民房改造而成的大小冷庫,吹散了“一天漲一毛”的行情議論聲。這像極了始于今年3月的“蒜你狠”風暴,席卷全國,直逼10元肉價,裹挾其中的人都不禁打個激靈。
空穴不來風,年產大蒜10萬噸的白橋鎮正是這場風暴的源發地之一。散布于民居中的少則百余噸多則上千噸的冷庫囤蒜,正如棋子般捆綁在這波30年不遇的行情走勢中。這里,見證著蒜市風云,也同樣被見證著……

“白老虎”來了
11月10日是白橋鎮指揮李村的大集,4-5級的西南風吹落了滿地的黃葉,周圍村里的老人和婦女們匯集到這里,來進行這5天一次的日常采購。從集東走到集西不足200米,簡單擺著菜攤、水果攤,沒有一處蒜攤,甚至連其他與蒜相關的商品都沒有。
集市向東,是與白橋鎮政府相連的常豐街,這是貫通整個鎮子核心的主干道。每年五一前后到9月中旬,這條東西通道的兩側總會停滿等待拉蒜薹和蒜頭的6.8米倉柵式載貨車,它們從指揮李村大集的路上甚至能排到鎮政府門口,再向西則一路排到了鎮上最西側的村子關王廟村。現在,僅相隔了不足兩個月,這里一點蒜的蹤影都見不到了。“我們這兒村村種蒜、家家種蒜,沒有外邊那么稀罕。”在指揮李村大集的中段、濟南華億源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的院里,張秀良正在給弟弟張秀華看著7個洞的冷庫,對于集市無蒜,他不以為然。
白橋鎮的冷庫全部散布于民居之中,除了高度七八米有異于民居外,它們也都由一間間組成,一間一個門洞算作一洞,容量有大有小,大的一洞能存100多萬斤、小的能存20多萬斤。張秀華的7個洞冷庫算是目前白橋鎮最大的一個。
今年5月前后的一個星期內,張秀華的冷庫先后收進了近2000噸蒜薹,“收上來的時候每斤兩塊四五,現在每斤四塊七,現在都不賣,按行情還會繼續漲。”11月9日,張秀華接受采訪時正賦閑在家。作為白橋鎮上現有體量最大的冷庫所有者,他也驚訝于今年的行情上漲之猛,尤其是白蒜蒜頭的價格。今年7月15日,等到白蒜干蒜頭入庫之時,價格已經從鮮蒜地頭收購價的每斤2.3元飆升到了3.8元,到了8月漲到了4.2元、9月漲到了5元以上,“現在出庫價六塊八啦。”張秀華說。
公開信息顯示,這一波的大蒜價格飆升始于今年3月,當時批發價最高時曾達到15元/公斤,4月份仍在持續上漲,直到7月份才穩定下來,此后批發均價一直維持在每公斤12元。9月中旬,大蒜頭批發價又有所上漲,其中質量最好的大蒜頭批發價甚至高達16元/公斤,這一價格行情至今已持續了近兩個月,零售價更是直逼10元而去。無論是批發價還是零售價,今年的行情已經超越了2010年“蒜你狠”最為瘋狂的時候,創下歷史新高,也是上漲周期最長的一次,業內人士因此形容為“白老虎”來了。
采訪中,張秀華些許透露出一絲遺憾,因為蒜頭入庫時他的7個洞都已存滿了蒜薹,沒地方了,只能放棄再存蒜頭的念想。但是菜園村的呂玉剛看似抓住了機會。呂玉剛跟張秀華的冷庫體量相當,他是4個洞,但每個洞的存儲量能到500噸。他是白橋鎮共計20余個冷庫主里少有的今年存蒜的人,按照往年傳統,白橋鎮的冷庫更多地在存儲蒜薹,因為它們好賣、易存、占地方小。今年他專門多存了幾百噸的蒜頭,記者去的時候,他剛賣了約20噸,“五塊二三進的,六塊五出的。今年的白蒜頭漲得特別厲害。”呂玉剛說,他感覺行情差不多了,雖然可能還未到頂點。
目前呂玉剛的冷庫里還剩250噸蒜頭,但價格已由4天前的每斤6.5元漲到了6.9元,“一天漲一毛。”11月10日,呂玉剛有些心疼賣早了,但他說11日還會有人來拉貨,他挺知足了。因蒜心疼的不只有呂玉剛。在白橋鎮政府對面的常豐街幾家包子鋪里,佐餐用的蒜瓣全部換成了洋蔥,老板說已經一個星期沒有蒜了,太貴了。“大蒜基地沒有蒜,簡直是笑話。”有食客抱怨。

富鎮里的貧困村
從S248線駛入白玉路,進入白橋鎮的第一個村就是關王廟村。村路北側一處八九米高的建筑正在興建,西南風自村西側的徒駭河故道吹來,飛沙走石。新建的是村內又一處2洞冷庫,此前的2洞冷庫已不能滿足囤蒜所需。
“再蓋上些也不夠用的。”11月10日,村民李孝金正站在家門口玉米堆前曬太陽,對于新建的冷庫他表示仍不能解燃眉之急。來自白橋鎮官方的消息也顯示,白橋鎮7萬畝的大蒜種植基地,年產大蒜10萬噸、蒜薹4.5萬噸,而現有冷庫僅約20處,可儲存大蒜4萬噸、蒜薹1.5萬噸。超過一大半的產量被轉存至萊蕪、金鄉等地的冷庫。
冷庫緊缺總是與囤蒜發家的傳說相伴。在關王廟村甚至整個白橋鎮,村民們傳說著2009年金鄉縣的5個裝卸工囤蒜700噸轉身變成百萬富翁的故事。近在眼前的例子仿佛也在佐證著囤蒜暴利的誘人,白橋鎮張積厚村的老蒜農種了半輩子蒜只能年賺六七萬,轉而囤蒜的第一年就賺了60萬,“當年就在濟南買了房子。”
張秀華和呂玉剛也證實了村民的說法。“今年掙幾個億不成問題。”張秀華說的是全鎮的收入,今年行情好,蒜農的每畝地純利至少1萬元,每家七八畝、十余畝甚至近20畝地不等,收入一二十萬不成問題,而全鎮共計7萬畝的種植面積產值更是可達7個億。如果再算上全鎮20多個冷庫囤蒜的收入,這個數字會更可觀。比如,張秀華7個洞里收進的2000噸蒜薹,其中有500噸是他自己囤的,如果以采訪當日的出庫價格計算,他已經賺了220萬元。呂玉剛收進的幾百噸大蒜頭里也有20萬斤是他囤的,他也賺了24萬多了。
火爆的行情看似已讓白橋鎮上最大的大蒜專業市場淪為擺設。11月10日,在西董村大蒜專業市場上,70多歲的董發臣正在看護著院里的千余斤玉米,他說這個專業市場承擔的就是一個中轉作用,“收上來,再往外發。”但行情的火爆已容不得經銷商們再走這中間環節,他們把收貨的大貨車全都開到了地頭上,“直接收,直接入庫,一輩子也沒見過這種行市。”可相對照的是2007年,當時的蒜價一度跌至每斤5分錢,“沒有收的,都直接扔溝里去了。”
曾經的蒜賤傷農也波及過張秀華他們。2007年正是他建冷庫囤蒜的第一年,“7毛收的,5分錢賣出去,賠了得有七八十萬。”所以,張秀華也吸取了教訓,此后的冷庫經營他都以代租為主,“他們(經銷商)存剩下的地方,我再存,保險。”呂玉剛也是見好就收,雖然大蒜頭仍在“一天漲一毛”,但他也不想再等了,他打算到年底前把剩下的存貨都出凈。
有賠有賺,張秀華他們還算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但據多方信源證實,關王廟村曾經的50多家囤蒜和蒜片加工作坊至今沒翻身,同樣是2007年前后,他們向銀行貸款總計3000多萬元,結果在那場“蒜你賤”風暴后賠得不可收拾,關王廟村也因此成為了富得流油的白橋鎮上為數不多的貧困村。“直接都打倒了。”李孝金慶幸當年沒頭腦發熱,安守于他的10畝蒜地。來自白橋鎮官方的說法也證實,目前在關王廟村路北側修建的冷庫正是針對8個貧困村的扶貧項目。

話語權之爭
關王廟村曾經的蒜片廠如今都已關門,附近侯維思村和河南張村的小廠子也是一樣。白橋鎮政府方面也早已意識到了這其中的風險所在。“一是有污染,二是產業鏈薄弱,沒有話語權。”11月9日,白橋鎮政府黨政辦主任董豐超接受采訪時表示。
今年4月,在第一屆中國·商河(白橋)大蒜產業論壇召開之時,商河縣白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陳愛國即表示,白橋鎮將重點招商大蒜儲存冷庫群和大蒜深加工產業園兩大項目,以求將大蒜產業的鏈條延伸。
11月10日,在位于原岳橋鄉小學的駐地上,一處冷庫群修建已然形成框架,由濟南順盈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投資6000萬,設計年儲存蒜薹5000噸、大蒜1萬噸的15個恒溫冷庫,建成后將解決全鎮1/10的囤蒜需求。另外,在張秀華冷庫西側和北側的另一規劃冷庫群,如今也已走到了變更土地性質階段,“計劃再建設標準化冷庫35個,建成后冷庫數量可達42個,可儲存蒜薹1.1萬噸、大蒜3.2萬噸。”白橋鎮對外的公開宣傳顯示。
大蒜深加工產業園的規劃選址是在指揮李村以東、侯維思村以南,將設計建設標準污水處理站一處,園區容納大蒜深加工企業20多家。11月10日記者探訪時,這片規劃地塊尚沒動工跡象。白橋鎮官方表示,目前尚在規劃招商階段,能確定的是,上述大蒜儲存冷庫群將在明年5月蒜薹集中上市前建成。
時下,在白橋鎮周邊,已有不少大蒜深加工企業環聚,濟南天慶食品公司就是其一。老板孫天慶從2002年開始與大蒜打交道,2007年蒜賤傷農大蒜被倒進溝里時,就觸發了他想做大蒜深加工的想法,“做成蒜干出口,保質期至少兩年。”2010年,他與白橋鎮4個村共計159戶蒜農簽訂購銷合同,以高于市場價收購。此舉在蒜賤之時能多方受益,但在今年行市下他則吃了虧,因為他從來不囤蒜,隨著蒜價的不斷上漲只得不斷賠錢。今年10月,孫天慶剛發了18噸干蒜片到美國,按照7月簽訂的合同,價格為4000美元/噸,但后來國內大蒜價格攀升,他的成本價變成5000美元/噸,相當于一噸賠1000美元,總共1.8萬美元。
河南張村曾經的蒜片加工廠老板張守華(化名)死活都不愿再重操舊業,如今他改做了蒜經紀,每斤5分錢提成的“旱澇保收”,讓他不再像以前那樣提心吊膽。張秀華也說,代收一車近5000元的提成能讓蒜經紀們穩賺不賠,這相比較于干蒜片廠的高投入和高風險來說,自然吸引了不少人加入到這個產業鏈中。“唯一有話語權的只有行情。”自上世紀80年代大規模種蒜開始,白橋鎮人經歷了30多年的蒜市起伏,自然有了一套自我規避風險的總結。除了蒜經紀外,穩賺不賠的還有冷庫代租。以張秀華為例,他們將冷庫租給經銷商,以長短期收取或每斤兩三毛或更高的租金,另外他們也可給經銷商提供收貨資金,待大蒜出庫時一并扣除本息。但因冷庫建設的高成本,目前這種盈利方式只是少數人的營生。
11月10日,東董村董孟勇的3個洞冷庫剛搭起了框架,他說一個庫的成本已近40萬元。而采訪當天,張秀華則又去萊蕪進設備了,他最早采用液氨制冷的冷庫設備,去年剛在相關部門統一要求下進行過改造,如今仍需要時不時更換組件。董孟勇的冷庫已是氟利昂制冷的了,呂玉剛也說統一更換成氟利昂是早晚的事,液氨制冷畢竟有泄漏和爆炸危險。
種在地里的行情
白橋鎮政府對面的華康冷庫如今已閑置不用,1986年前后建庫的它幾乎見證了白橋鎮成為“中國大蒜第一鄉”的歷史,11月10日記者探訪時,華康冷庫的院子堆滿了玉米,冷庫內的架子上空空如也。
70多歲的董發臣說,從西董村的老一輩開始就已種蒜了,每年只種蒜和玉米兩季,這里是整個白橋鎮毫無爭議的種蒜發源地。白橋鎮諸多村的村民和白橋鎮政府也證實了這一點。白橋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徒駭河故道環繞而過提供了充足水源。“上世紀80年代,鄉里號召大家種蒜且建起了冷庫。”董發臣說,自那以后白橋鎮的大蒜種植漸成規模,他所稱的冷庫正是時下的華康冷庫,“那是全鄉第一個。”
2005年,當時的白橋鄉與岳橋鄉合并,2010年正式撤鄉設鎮,形成目前濟南市唯一一個整建制大蒜生產專業鄉鎮——白橋鎮。
白橋鎮是足以影響大蒜行情的。其年產大蒜10萬噸、蒜薹4.5萬噸的規模,使其成為可與蒼山(蘭陵)、金鄉馳名的著名蒜鄉,也是黃河以北最大的大蒜生產基地。如此大的規模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全國大蒜市場自然舉足輕重。來自白橋鎮政府及各方面大蒜產業鏈參與者的說法,今年大蒜價格飆升,與去年天氣凍害有很大關系,全國大蒜減產30%,白橋鎮大蒜種植雖采用了雙層覆膜的保溫新技術,但也減產10%-20%。“從今年鮮蒜頭一上市,就已開始大規模入庫了。”張秀華和呂玉剛等冷庫主證實,每年的收蒜季,來自萊蕪、莒縣、蒼山、平度等省內經銷商和河北、天津、東北等省外客商都會蜂擁進入白橋鎮,但今年來得最瘋狂。“有人賺了大錢啦。”呂玉剛說,今年的炒蒜風潮甚至在鮮蒜還未上市即已開始,“(炒蒜)資金流入多了,蒜價只會越來越高。”
孫天慶也肯定了游資熱錢進入蒜市的說法,他了解到的信息是,一些房地產開發商也在囤大蒜,一些銀行還給配資,在目前股市不景氣、房地產調控背景下,大蒜已成為投資者的投資標的,具有了金融屬性。此前,在財經評論圈子里,對此番大蒜價格是否是CPI拐點來臨前兆的“通脹之辯”再次上演。因為從歷史上看,大蒜價格上漲總是伴隨國家貨幣政策的拐點出現,這種現象在2010年那輪“蒜你狠”時表現尤為明顯。
白橋鎮人不關心他們是否影響了蒜市甚至CPI,他們關心的是被蒜市所影響的種種。在行情大好全產業鏈獲利之外,呂玉剛他們早已清醒意識到了潛在風險。“白橋鎮沒有大客戶,大客戶都去了金鄉。”呂玉剛所稱的大客戶指的既是經銷商也是炒蒜客,金鄉的冷庫規模大,一個頂呂玉剛倆的冷庫隨處可見。相應的,那里出貨速度快,大客戶們聚集在那密切關注著每天的行情變化,方便隨時出手。“我們這兒想馬上賣掉卻賣不掉。”呂玉剛說,聚集在白橋鎮的經銷商大都是瞄準的河北、天津等小的區域市場,目前他最多的出貨量只有大貨車的半掛,30噸左右。而這在行情下行之時容易應對不及。張秀華也打算過半月后就出貨了,因為業內共知的是再過兩個多月云南蒜就要上市了,然后是河南蒜、邳州蒜。“兩個月時間出完。”張秀華都盤算好了。
產業鏈最底端的蒜農則沒那么多打算,他們只能選擇自己認為最穩妥的方式。11月10日,在白橋鎮種蒜的發源地西董村,蒜地里冒出的近40個芹菜大棚切割開了連片綠色,臨近的東董村雖沒這么多,但至少也有一二十個。東董村村民楊榮花說,這都是今年剛建起來的。原因無他,芹菜大棚的畝產更高,價格也常年穩定。“有幾個今年的行市?往年兩塊五六,今年直接翻番!”楊榮花他們也想得很清楚,大蒜價格每隔三五年就要大幅波動一回。所以,他們不會放棄種蒜,目前他們每家還有五六畝蒜地,但他們必須得分擔風險。
最后,無論是11月10日那場大風,還是今年的這場“蒜你狠”風暴,都影響不了蒜農們走進蒜地查墑補苗的本分之舉。采訪結束時,在家留守的老人和婦女們走進那片連綿不絕的綠色,新一茬的大蒜已經在土壤中醞釀來年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