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聽收音機
“敢說心里話。”魏如方說,從前街里街坊的老朋友,敢說實在話,誰家里有什么事兒,都是直接到他家里說事兒。但新交的朋友,用魏如方的話來說,只是一種“客情”——互相尊重,見面說話,不深交。
厚厚的“墻”正被打破,一種新型胡同文化開始發芽
胡同里的那種感情,對于老人們而言難以割舍,新的社區文化,在短時間內難以形成。“原來感覺整個胡同都是家,現在感覺只有小區里那個單元門里的那間房才是家,歸屬感少了很多”,丁俊亮今年快70歲了,搬到樓上,讓他覺得渾身都不自在。

家人坐在院子里
“社區里弄的那些活動都是文化人的活動,像我這種粗人,就覺得一塊聊個天、喝個酒最自在,可現在要是在家里喝酒聊天,還怕打擾了周圍的人,說咱不文明。可在胡同里面,誰家要是喝得熱鬧,還能吸引來人呢”,丁俊亮滿是懷念。
對于很多年輕人而言,過去那種老街坊之間的胡同文化,僅僅就是小時候一種美好的記憶了。“小時候,一個胡同的孩子都像是一家的孩子,我小時候在家煮餃子,鄰居大姨從外頭看見了,覺得太危險,就趕緊來幫我煮”,張青離開胡同的時候只有十幾歲,現在的她,對于鋼筋混凝土間的鄰里感情,她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現在誰會到人家家里去幫忙做飯煮餃子?孩子之間的交往也都得有大人看著,相互之間的信任少了。”
值得欣慰的是,搬到社區后,一種新型的鄰里關系也正在慢慢構建著。“不需要非得去串門,有事QQ上說一聲就行了”,張青說,像很多小區一樣,明福苑小區也建起了自己的QQ群,上百位業主在里面交流小區的問題。“還有專門聊辦理房產證問題的群,大家湊在一起想辦法”。

院子里的石榴樹
在張青看來,樓宇之間那些厚厚的墻正在被逐漸打破,一種新型的“胡同文化”又開始慢慢發芽。“我一個同事家的小區,現在鄰居之間要是誰家缺點什么,只需要在群里喊一聲,很快就會有人響應,這不就像之前我們在胡同里的時候一樣嗎?”張青對于社區里未來的鄰里關系也是很有信心:“只要大家都放下戒備,很快又可以形成親如一家的關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雅菲 張阿鳳 唐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