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原來的家,搬去一個新地方,難離的不僅是故土,還有那份多年的鄰里情。從居住在一個院里、一個胡同里,到居住在一個社區里,緊閉的防盜門讓原來那種鄰里情也變得逐漸生疏了起來,“原來整個胡同都是家,現在感覺只有小區里那個單元門里的那間房才是家,歸屬感少了很多”。讓人欣慰的是,在年輕人當中,一種新型的社區文化正在發芽。

  拆遷之前,閣子西街的街坊們特意回到原來的胡同里拍了張合影

  拆遷前一天:胡同里的鄰居都回來合影

  下午4點,陰沉了一天的濟南依然沒有放晴的跡象,氣溫也在持續走低。已經三天沒下樓的沈秀芬有些憋不住了,穿上外套,裹上圍巾,決定出去走走。她興奮的和記者說起,不遠處的路邊綠化帶里新修了一條塑膠小道,踩上去“軟綿綿的”,沈秀芬邀請記者一起去看看。

  一路上,沈秀芬同記者說起住在市里的孩子,說起居委會重陽節的餃子,也說起小區遲遲辦不下來的房產證。從盛福花園出發,到新修的塑膠小道,來回近50分鐘的路程,除了記者,她沒碰到一個認識的人。臨走時,她說起了今年重陽節居委會組織的包餃子活動。“去了很多人,很熱鬧。”

  這種熱鬧的情景以前經常出現在他們的生活當中,一條胡同的鄰居在一起,每天都上演著這種熱鬧,在市民張忠寶的記憶里,鄰居們最后一次熱熱鬧鬧的聚在一起,是在搬完家后,房子要拆的時候。“我們那個胡同的老老少少基本上都回去了,三十五六口就在老韓家那個大門口一塊照了張照片,后來洗出來每家都分了一張”。張忠寶一直珍存著這張照片,沒事的時候拿出來看看,上面哪個老姐妹走了,哪家的孩子長大了,誰家的日子過得怎么樣,她幾乎都知道。

  這種感情是幾十年建立起來的,“自來水、廁所都在胡同里頭,出門就是人,洗菜、洗衣服的時候都是聊天的時間,兩個人隔著胡同在兩頭就能聊起來,整個胡同真是熱鬧”,張忠寶的女兒王繼鳳說,剛搬家的時候,感覺真是有點憋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