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訊 立足于為“三農”提供最直接、最基礎的金融服務,山東省于2014年向國務院上報了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獲批之后成為了全國唯一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改革試點省份。不用看銀行臉色、不用借高息貸款,只需提交申請,便能及時得到合作社的互助金,這種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模式正在山東各地快速發展。

  “向合作社提出資金申請后,很快我就拿到了5萬元互助金。”山東青州市高柳鎮村民陳承恩介紹,他今年準備擴建兩個大棚,但手頭缺資金,向所在的青州市家家富果蔬專業合作社提出需求后,經過審核,合作社很快發放了互助金。

  家家富果蔬專業合作社自2015年6月獲批開展信用互助試點業務以來,到今年6月份累計發生信用互助業務126筆,互助金額369.59萬元,平均利率7.8%;目前互助金到期已收回35筆,金額102萬元,未發生一筆逾期業務,有效緩解了部分社員融資難題。

  2015年初,山東成為全國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的試點省份。堅持社員制、封閉性、不吸儲放貸等原則,合作社通過社員內部資金籌集滿足內部社員的金融需求。“社員有需要資金時,我們根據其他社員此前備案的可出資額統籌安排,成員內部之間通過托管銀行賬戶直接轉賬。”家家富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慶凱說。

  “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的兩個重要原則是堅持社員制、封閉性原則,用社員自己的錢來解決社員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山東省金融辦主任李永健介紹,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改革是在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之內設立社員自助型的資金互助組織,解決農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金供求不足的矛盾。

  山東的試點對單個社員存放、使用互助金額度以及使用互助金期限等都做了規定,這些規定都力求保證合作金融運作符合小額、分散、有效控制風險的要求。

  目前山東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正在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6月末,全省共有73個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縣(市、區)的16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信用互助業務試點資格;參與社員(包括法人社員)超過1.3萬人。全省已累計發生互助業務981筆,互助金額3308.8萬元,平均每筆3.4萬元。

  為保證資金安全,試點還引入托管銀行制度,確定了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山東省農信聯社為合作托管銀行,由托管銀行履行賬戶開立、資金存放、支付結算等托管職能,開展業務指導、輔助監管等綜合服務。這兩家合作托管銀行機構針對合作社特點,積極開發金融產品,加大對信用互助的外源融資支持。

  下一步,在農村合作金融試點方面,山東將以“增量、擴面、提質”為主線,合理規劃試點合作社數量,積極穩妥地擴大試點覆蓋面,穩步擴大信用互助業務量,努力提升試點的廣泛性、規范性、普惠性。著力培育試點示范社,循序漸進、梯次推進,成熟一批、發展一批,充分發揮其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優化托管銀行服務,增強其風險管控作用,加大對試點合作社和社員信貸支持力度,滿足長期、大額和季節性的用款需求。在試點推廣的基礎上,力爭到2017年底,初步建立與山東省農業農村發展相適應、運行規范、監管有力、成效明顯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框架。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 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