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濟南市召開全市大氣污染及交通擁堵治理大會,分別出臺防治大氣污染和治理交通擁堵的十項措施,力求解決濟南的兩大頑疾。

  明年全市生活燃煤清潔化

  濟南提出要確保到2017年年底,實現全市環境空氣質量比2013年改善35%,重污染天氣大幅減少。

  加大揚塵防治。對主次道路采取高壓清洗或濕掃車保潔,全天清掃不少于5次,灑水不少于5次,極端天氣加次數,其中夜間沖刷作業全覆蓋。城市主次干道綠化帶、景觀樹木及人行道每半月沖洗1次。遇霧霾、重污染等特殊天氣,增加機掃和高壓清洗頻次,延長保潔時間。

  推進重點工業企業搬遷改造。按時完成山鋼集團濟南分公司產能調整濟南組各項工作。督促濟南庚辰鑄造材料有限公司加快異地搬遷項目建設,2017年底前完成搬遷任務。督促藍星石油濟南分公司確定搬遷方案,確保2017年年底全面停產。

  積極推廣清潔能源。加大對濟南市天然氣供應量,優先用于保障民生的居民用氣和冬季供暖。力爭2017年年底前濟南市重點鎮均接通天然氣。針對清潔化民用生活燃煤,2017年在全市范圍內推廣使用。

  濟南還將“全面治理油煙和燒烤污染”,其中,露天燒烤于2017年5月底完成劃定禁止燒烤區域,并向社會公布。濟南將依法實施露天燒烤整頓、取締工作。

  縣(市)區氣質連續倆月墊底 主責人將被約談

  濟南將推進監管重心下移、力量下沉,逐步建立起責任到人、監管到位、執法規范、高效運轉的環境保護監管網絡。形成市、縣(市)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網格監督網絡,以鎮(街道)為格,以縣(市)區為網,實施轄區環境監管。落實四級網格監管人員,每個鎮(街道)設1名專職環境監管人員,每個村設1名網格員,每個社區設2―3名網格員,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巡查監管,并完善網格化環境監管巡查、報告、處置、溝通、督查機制。

  完善國控環境空氣質量在線監測數據平臺和全市重點工業污染源(包括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在線監測數據平臺。實施污染源實時監測,充分運用科技手段加大污染源管控力度。

  濟南對問責辦法也作了明確規定。實施大氣污染防治24小時巡查監督,切實增強巡查監督的權威性、公眾性、持久性和時效性。對各縣(市)區政府和市相關部門單位實施督查,實行每旬一調度、每月一通報、每季一評價,每半年一次綜合評價,年終實施年度評價。每半年進行一次考核,年終實施年度工作考核,經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指揮部同意后將考核結果向社會公開。對各縣(市)區政府每月的環境空氣質量情況進行排名并在媒體公布,連續2個月排名末位的,按規定約談其主要負責人。

  “十大措施”治理交通擁堵

  治堵十大條分別是:交通勤務改革、調控交通流量、堅持公交優先、保障慢行交通、強化停車管理、整治違法車輛、優化路網結構、加強施工管理、強化交通宣傳、加強頂層設計。十大條又細分為39項具體措施。

  推進交通勤務改革。健全早、中、晚等高峰時段交通警察大隊、中隊、民警三級交通疏導機制。完善以定點疏導為主、巡邏管控為輔、摩托車快速機動為補充的高峰時段勤務管理模式。

  調控交通流量。鼓勵錯時錯峰出行,2016年提出錯時上下班、錯時上學和放學方案,向社會征求意見、組織論證和逐步實施。在有條件的初高中推行寄宿制,進一步減少交通流量。實施交通信號智能化工程,按照高峰緩堵、平峰暢通和控制入市車輛、疏散出市車輛原則進行信號系統建設。

  保障公交優先。2017年重點圍繞龍奧、唐冶、西客站等區域,新開、優化公交線路不少于10條。開通濟齊路—緯十二路—陽光新路BRT線路。推廣使用公交和公共自行車一卡通,合理布局公共自行車點位和數量,解決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

  推進“慢生活街區”建設。深入推進護城河“慢生活街區”建設并在全市推廣,在商貿繁華區域探索建立“慢生活街區”,實施小汽車區域性限行、限停。按照市區高于郊區、路面停車高于室內和停車場的原則,盡快實施差別化、多元化停車收費政策。

  此外,將繼續實行優化路網結構、加強施工管理、強化交通宣傳、加強頂層設計等措施。

  濟南代市長王忠林:治霾治堵明確責任人,別想推諉敷衍

  推諉扯皮,是很多工作執行難的最大阻礙,在以往的霧霾擁堵治理行動中,雖明確牽頭單位、配合單位,但因為各單位之間職責的交叉,難免出現誰都不管的狀況。為此,本次濟南在出臺二十條措施的同時,還印發了各自的配檔表,每一項任務都有具體責任人。同時,濟南將在全市劃定四級環境監管網格,明確各個區域責任,對大氣污染問題進行監管。

  記者注意到,在《濟南市治理交通擁堵十大措施配檔表》和《濟南市大氣污染治理十大措施配檔表》中,每一項大的措施都被分解成了若干的小措施。并且明確了項目的內容、細化的分工措施、完成時限、牽頭單位、責任人,在治理交通擁堵十大措施配檔表中,連分管領導及責任人的聯系方式也一并注明。

  “制定這個表,就是為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減少推諉、扯皮,每個部門該干什么都直接砸在那里,敷衍塞責行不通。”濟南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王忠林在會上點明了這兩份配檔表的作用。

  除了兩份配檔表,會上還印發了《濟南市進一步完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工作方案》,全市將被分成若干的網格,方便在第一時間發現污染大氣環境的問題。

  具體來看,濟南市本級為一級網格,各縣區人民政府(含濟南高新區、市南部山區管委會)為二級網格,各鎮(街道)為三級網格,各村(社區)為四級網格,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為網格長。市環保局負責日常運行監管。各縣區環保局、鎮(街道)分別負責本級網格內環境監管的任務區分、運行、調度、協調和考核。市、縣區、鎮(街道)各相關部門要建立接收、轉發環境監管信息、數據及預警的網絡信息平臺。

  每一級網格有明確分工,其中,二、三、四級網格監管員、網格員要對轄區內排污單位進行巡查,對亂排亂放、秸稈焚燒、揚塵、垃圾傾倒等可能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要及時發現和制止,并填寫巡查臺賬。一級網格、二級網格涉及的相關部門責任人員要結合工作職責、任務對有關方面進行巡查,同時明確專人,填寫巡查臺賬,上報同級網格化管理機構。

  據了解,網格機構建設將于22日開始,市、縣區、鎮(街道)分別設立環境保護網格化監管中心,并配備一定數量專職工作人員,具體負責網格化管理工作。每個村至少設1名網格員,每個社區至少設2名網格員。并且同步逐步建立完善網格化環境監管運行機制、考評獎懲辦法等相應的配套制度文件,實現網格化環境監管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精細化、常態化。

  如果網格的管理者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將被嚴肅問責。各級網格在環境監管過程中,對年度考核不合格的進行約談;在網格化環境監管中發現重大環境問題處置不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嚴重社會影響的,對屬地管理責任不落實、監管責任不到位的,對因環境問題群眾反映強烈未能妥善解決的,將依法依規追究責任。

  錯時上下班年內出方案

  相關負責人稱仍在研究中

  今年年初,為有效緩解道路交通壓力,解決早晚高峰交通擁堵,濟南曾就錯時上下班、上下學方案向市民征求意見。按照當時的初步計劃,市區內小學上學為8:30—9:00,放學離校為15:50—17:00。同時,龍奧大廈辦公的市直機關上、下班調整為9:30、17:30。

  年初曾引起社會廣泛討論

  當時征求意見稿出來后,在朋友圈、QQ群、論壇上的熱度驟升,對這個錯時上下班方案的出臺,多數市民質疑其沒有依據、不能緩解擁堵。最終有消息稱,濟南錯時上下班方案初步敲定,最終敲定實施方案后將正式公布實施。

  此后濟南錯時上下班的最終實施方案一直沒有被公布。從討論之初至今,一年時間已過,該方案尚沒有進展。學校和政府機關還延續著原來的作息時間。

  21日,在《濟南市治理交通擁堵十大措施》中,再次提到了鼓勵錯時錯峰出行。“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2016年內研究提出錯時上下班、錯時上學和放學方案,并面向社會征求意見、組織論證和逐步落實。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強就近入學等措施,在有條件的初高中推行寄宿制,進一步減少交通流量。”

  記者就方案進展情況咨詢了該方案的相關負責人,其表示目前該方案仍在研究中。“這是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研究,會適時向社會公布。”

  對于錯時上下學來說,據濟南市20所學校的匯總數據,在兩萬份調查問卷中,關于是否同意錯時上下學一項,共有12600人支持,占63%,另有7000人選擇反對,占37%。

  與其“錯時”,不如彈性上下班

  錯時上下班確實是一個系統工程,因為其中涉及到各個利益主體的訴求都是不一樣的,市民對于錯時上下班也有不同的意見。

  “真要是這樣的話,我們就沒時間去學校接送孩子了。”有市民表示,現在上班時間和沒調整的孩子上學時間基本在一個節奏上,擁堵不說,每天陪孩子上學的時間也沒有了,說不定還要請人來送孩子上學。

  在記者采訪中,不少市民建議,與其按規定“錯時”,不如鼓勵彈性上下班或者壓縮工作日、調整休息日。“鼓勵公司制定彈性工作制度,正常工作日每個時間段都有人在崗,這樣錯開上下班治堵的效果就比較好。”有市民坦言,公司都有打卡機器,部門制定彈性工作制度,只要能保證每天工作8小時,完成當天的工作任務就行。

  多城錯峰上下班效果不一

  為了解決交通擁堵,國內不少城市都推行過錯峰上下班制度。據報道,目前北京、重慶、杭州、石家莊、哈爾濱、長沙、南昌、成都、西安、銀川、深圳、蘇州等30多個城市已經相繼推行錯峰上下班制度。但從治堵效果來看,有的城市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有的城市擁堵情況并沒有得到很大改善。

  2009年,寧波已經實施錯峰上下班制度。就在實施的第一天,早高峰和晚高峰均實現了“削峰”。

  因為寧波市級機關事業單位在海曙區比較集中,每天早高峰時通過包括江廈橋、興寧橋、琴橋在內的跨江橋梁從江東進入海曙的流量特別大,晚上反之,而在實施后,這一現象也不復存在了。

  但錯峰出行也有不太成功的案例。2016年,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方便市民辦事,長沙市黨政機關從5月1日起,開始實行“朝九晚五”上下班制度。錯峰上下班實行半個月后,長沙的許多的士、公交司機都表示,錯峰上下班對于緩解交通并沒有什么大的作用。

  長沙的士司機劉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朝九晚五后,長沙的堵車沒有太大緩解。“上下班高峰期、中午小高峰、周末出城、周一上班高峰時,該堵的地方還是堵。”

  (綜合大眾日報、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