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的環境越來越難干”
經七緯一路468號,一處老式小區的院內張貼了6家小飯桌的招牌,這6家全部集中在一棟樓上。住在附近的居民告訴記者,如果算上沒張貼招牌的,數量還要再加2家。“附近有兩個小學,所以開的小飯桌就多,我們這個單元就有2家,院里總共得有8、9家。再往前走,開小飯桌的多得是。”
今年2月,濟南市食藥局公布1200多家校外托管機構的目錄,而在2016年9月,這個名錄的數字是862。
“我們有個qq群,里面有500人,這只是市中區的,還有很多從業者不在里面。”從2007年開始,張群經營了一家名為“開心小飯桌”的校外托管機構,在濟南市食藥局的網站上,官方對這家小飯桌的評定是五顆星。“我們已經是最高級別了,而且干了這么多年,家長和孩子們也都認可。可就算這樣,現在的環境也是越來越難干。”
讓張群感到的壓力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另一個是逐年增長的經營成本。事實上,諸多經營者對這樣的壓力感同身受,“就快干不動了”成為記者在采訪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過去審核資質,很快就能辦完手續。從2013年開始,審核資質的人越來越多,有時候得去兩次才能辦完。”張群說,越來越多的經營者進入行業,市場蛋糕被嚴重瓜分。
“不是不想漲價,是不敢漲”
“前幾年真是好干,但現在是越來越難。”在張群的“開心小飯桌”里,托管費用分3檔。僅負責接送和吃飯是400元,需要輔導作業加200元,中午需要床鋪休息要再支付150元。她告訴記者,自己已經很久沒有漲價,“不是不想漲價,是不敢漲。”
同樣不敢漲價的還有經營者徐女士。“打個比方,就算漲50塊錢,家長也很難接受,因為干這一行的太多了,你漲價,家長就帶孩子去另一家。”
在難以打破的價格標尺對面,逐年增長的經營成本讓眾多小飯桌的經營者在夾縫中生存。“房租一年一簽,去年每個月漲了700塊,今年又漲了100塊,人員工資、物價都在上漲,掙得越來越少。”張群說,雖然小飯桌的市場在擴大,但利潤空間卻被嚴重壓縮。
2010年,市民王女士在歷下區一所小學附近開了家小飯桌,一開始只提供“接、送、吃、睡”的服務,在2014年,她增加了“作業輔導”。“現在的小飯桌都給孩子輔導作業,沒這塊家長就不來。剛開始還能賺錢,但這兩年人員工資增長,這塊盈利也少了。”
采訪中,不少小飯桌經營者還表示,隨著濟南零擇校制度的推行,生源“被截住一部分”。“過去招孩子主要是面向擇校生,這些孩子家遠,父母在中午顧不上。現在的學生都是學區內的,有一部分學生就回家吃飯了。”
“孩子的錢一點兒也不好賺”
2012年,80后女孩張芳當媽后辭去原有工作,專心在家照顧孩子。3年前,張芳看到小飯桌生意火爆,經過一段時間考察后,同樣開啟了小飯桌生意。
“一開始核算成本,感覺做這一行收入還比較可觀,可真做了后才發現,掙錢可沒那么容易。”每天早晨6點不到,張芳就要起床買菜、做準備工作,中午去接孩子們放學、吃飯、睡覺、再送到學校。下午時,她可以輕松一下,可到了晚上,家長們開始通過微信與她溝通,囑咐她需要注意孩子的事,直到半夜12點才能睡覺。
“主要是心累,操心的事太多,都說孩子的錢好賺,其實一點兒也不好賺。”張芳說,家長替孩子選擇一個安心的小飯桌,不僅只關注衛生問題,環境、設施都是考慮要素。“房子不僅得干凈,還要寬敞、亮堂、通風。在設施上,很多家長希望安監控設備,以保證孩子的安全。”
因為小飯桌開在居民樓里,少不了影響到周圍居民生活,所以每到年節,她要提前準備好禮品,挨家挨戶給鄰居送過去。事實上,因擾民原因,濟南多個小區出現過業主集體維權事件,禁止小飯桌在居民區內經營,這也給小飯桌的經營帶來一定的壓力
(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