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臨沂一支健步隊在機動車道鍛煉,與一輛出租車發生交通事故,出現了人員傷亡。7月13日晚,當地的另一支健身隊伍、紅埠寺徒步隊隊員佩戴反光警示標識,在城區一段道路上鍛煉,在隊伍尾部還跟隨了一輛搭載徒步隊隊員的叉車。
健步的照片發布到了網絡,“暴走團”成為網絡熱點,輿論不斷發酵。輿論背后,“暴走團”到底是怎么組織的,隊員又怎么看待自己的行為?

臨沂一支健步隊在濱河健步道上鍛煉。
交警全員上路巡查
十余支隊伍接受教育
近日,臨沂市公安交警全員上路巡查,對部分占用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行走的徒步隊組織者和參與者進行勸導教育,要求徒步隊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在人行道行走,不得擾亂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
臨沂市交警部門已經對包括紅埠寺徒步隊在內的十余支有過占用機動車道鍛煉行為的健身隊伍進行了道路安全法規教育,并為這些隊伍協調尋找合適的鍛煉場地。
紅埠寺徒步隊負責人事后回應,這輛叉車只是隊員親屬駕車返回時與徒步隊恰巧相遇。隊員在行進中大部分路段是靠人行道行走,在避讓停靠在路邊的車輛時才占用了行車道。
“不應因偶發事件或個例就將整個群體貼上特定的標簽。”多位受訪的健步、健跑隊隊員表示,最近幾日很多人都因網絡上的輿論指向而苦惱。受訪者同時還對輿論中提到的“暴走團”這一稱謂表示不認同,“暴走一般是指連續行進30公里以上的高強度極限挑戰,我們進行的只是常規體能鍛煉,遠未達到暴走的強度。”
沿河綠道升級
帶動健身隊伍增加
記者走訪臨沂城區多個健步隊得知,當地的濱河大道建成后近十年內才逐漸興起健步、健跑鍛煉,濱河大道修建時兩岸的景觀是按照景區標準打造,還沿河建成了觀光步行甬道,附近居民逐漸喜歡到河邊鍛煉。
最近幾年,臨沂城區多條河流兩岸的地磚路面甬道升級成了更平滑、寬敞的瀝青路面健步道,各支較為專業的健步、健跑隊也相繼組織了起來。
早在2015年9月份,臨沂城區已建成健康主題公園和健康步道11處。到2017年初,臨沂市園林部門又沿沂河、祊河中心城區段兩岸建成了總長88公里的沿綠道,這些公園和綠道是當地多數健步、健跑隊的活動場地。
2011年起,臨沂山鷹戶外運動先后成立了40多支以健步隊為主的健身隊伍,集結了過萬名喜歡健身的普通市民,是當地最大的戶外鍛煉團隊。其發起者許貴林原是一名戶外運動愛好者,后來成立了山鷹戶外運動俱樂部。
沿祊河往返十公里
碰到了五支隊伍
7月14日晚,本報記者跟隨“山鷹”旗下的鳳凰徒步隊,從鳳凰廣場出發沿祊河南岸綠道,向西往返行走十公里。鳳凰徒步隊是首批加入山鷹旗下的隊伍之一,登記隊員約50人。隊員年齡大多在40-50歲。
當晚7點30分,30多名身著湖藍色短袖T恤、黑色短褲的隊員陸續集結。
這條瀝青鋪就的綠道寬4.5米,禁止機動車通行,兩側各有20多米的綠化帶,僅用于市民健身或游覽觀光。
1公里后,徒步隊的步速逐漸加快,不斷有隊員和其他健身的市民中途加入隊伍。出發時30多人的隊伍逐漸增加到近百人,走在隊列外側的隊長不時提醒后加入的隊員和市民。往返十公里共有五支隊伍交會而過。
“安全肯定放在第一位,以前在城區道路上鍛煉的隊伍已經全部暫停活動,等找到合適的場地后再恢復。”許貴林介紹,不是所有的居民區附近都有公園或綠道等合適的活動場地,老城區的部分健步、健跑隊只能選擇車輛較少的路段鍛煉,人行道往往比較窄,在繞行障礙物時會出現占用車道的問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