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7月26日訊(記者 亓子涵)袁隆平院士的團隊研發的世界首茬海水稻,種在了青島,然而今年膠東大旱,閃電記者來到了青島即墨金口鎮,一探海水稻長勢如何。

因為干旱的影響,本計劃種植的四百畝海水稻雖然只種植了五十畝左右,但一眼望去,海水稻田仍然滿目綠色,長勢十分良好。

海水稻雖名海水稻,卻不是用海水直接澆灌,而是用淡水,海水稻種植在高濃度的鹽堿地中,可以改良鹽堿地,使其淡化變為正常土地。海水稻可以經受稀釋過后的海水澆灌,專家說,正常海水是千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濃度,而海水稻可以把海水稀釋到千分之六后灌溉。

海水稻并不是一個品種,而是很多品種的統稱,這塊試驗田分片區種植了十一個品種品種的海水稻,通過圖片可以明顯看出不同品種的稻子生長的速度并不一樣,今年的種植將根據收獲情況挑選出適合當地的苗種進行推廣,工作人員還介紹,袁隆平院士的團隊將在明年推出一百個品種的海水稻。

(圖的正中依稀能看到白鷺飛在稻田中覓食)

由于稻田沒有打農藥,在田里的水中生存著很多水生生物,也就吸引了一些鳥類前來覓食,這也說明這些海水稻都是綠色無污染的。(圖中為海水稻田水中的蝌蚪)

首茬海水稻將于今秋收獲,據介紹,海水稻的畝產將達到300公斤-500公斤,可以說對于之前荒廢的鹽堿地來說,是從無到有的質變。并且,由于鹽堿地的特殊性,海水稻在生長中將吸收更多礦物質營養,米也就更加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