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時顯示車輛只跑了4萬公里,后期在4S店查詢保養記錄怎么成了8萬公里呢?”市民王女士向本報反映,她買到一輛調過里程表的車,實際里程與真實里程相差4萬公里。
調查中,有業內人士稱調表已經成為一種潛規則。相關法律人士建議,在認清責任主體和確認欺詐的前提下,消費者可向責任方要求三倍賠償。
購車半年后發現里程表曾被調過
2016年10月,王女士在槐蔭區經十路一家二手車市場花費30萬元購買了一輛黑色凱迪拉克。當時車輛顯示跑了4萬公里,但今年7月30日保養時通過4S店查詢,到2016年5月30日該車公里數就已將近8萬。隨后,她聯系自己從事車輛交易的朋友幫忙估價。對方表示,按照真實里程來計算,二手車市場可能多收了六七萬元的差價。
“我在購車時,對方并未告訴我車輛調過表。”隨后,王女士聯系到二手車市場負責人。負責人鐘經理回復稱,他們從原車主手中收車后并未動過車,也從沒有調過表。“我們主要對車輛是否有重大事故、是否有水泡、火燒做檢測。”但是,對公里數是否檢測,對方并未直接答復。
對此,王女士提出質疑,難道二手車市場收車時不對車輛里程表進行檢測?除了買車時多花了不少,王女士還可能在后期承擔較高的維修費用。
王女士的遭遇并非個例。市民郭先生2016年在濟南一家二手車交易市場購買了一輛雪鐵龍汽車。事后,查閱4S店記錄得知車輛實際里程數比里程表多出2萬公里。
調表成二手車行業潛規則
二手車回收機構如何檢測里程表?8月8日,記者在位于濟濼路附近的優信二手車線下門店體驗二手車回收過程。
檢測人員先檢查了車輛保險、購車發票等手續,隨后坐在車內查看儀表盤顯示數據。在將近40分鐘的檢測過程中,他著重對車輛外觀進行檢測,包括使用儀器檢測車門是否更換,車表是否噴過漆,以及發動機、車輛內飾狀況等。記者詢問是否檢查里程表時,工作人員表示,要看,但更關注車輛的外觀。
一位檢測人員向記者透露:“現在調表的車太多了。哪怕是跑10萬公里,只要內飾是新的,你說一兩萬也有人信。”
在交流過程中,記者表示想買一輛奧迪車。工作人員為記者展示了兩款奧迪車,其中一輛奧迪Q5的記錄中顯示,車輛里程表數據為7萬公里,但備注欄顯示“里程異常”。工作人員隱晦地表示,這個里程可能調過,“數值跟4S店的記錄不一致。”
“大多數二手車調個一兩萬公里,你根本看不出來。有的車還能把里程表的一個接線插頭拔下來,任你怎么開,表也不走。”多年經營汽車修理廠的劉桂也向記者透露,“二手車市場里的車十輛有八輛的里程表調過。”二手車市場對車輛里程有時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他們更注重車輛是否存在事故、噴漆的比例、是否是過水車等問題。
非專業人士很難鑒定二手車
如何鑒定二手車?劉桂告訴記者,想得到準確的數據就要去4S店查詢。但是這個方法也不是萬能的,如果車主不在4S店保養,就無法直接獲得有效數據。他表示,4S店保養費用較高,奔馳寶馬這類高檔車車主一般不吝惜在此保養,所以高檔車一般能查到記錄。但10萬元及以下的低檔車,過了2年或者6萬公里,很多車主就不再去4S店保養了,這種車實際里程就很難查詢了,鑒定者只能通過經驗鑒定。比如通過發動機、底盤、方向盤和座椅內飾的磨損程度來判定新舊。
鑒定難,但調表很簡單。劉桂告訴記者,汽車修理市場上有很多門店可以調表。有一種專業電子設備,將設備連接到車輛上,簡單操作后就可以調表。10萬以下低檔車的調表價格在五六十塊錢。奔馳寶馬這類高檔車的調表價格在一兩百塊錢。
消費者或可要求3倍賠償
遭遇二手車調表糾紛,應該如何維權?山東政法學院客座教授、山東統河律師事務所主任楊統河表示,消費者首先要認清責任方。跟誰簽訂合同,就跟誰打官司。根據《合同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果消費者是從二手車市場買的,則經營者應當賠償。
對于賠償金額,楊統河表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
對于購車合同中標注的里程與實際里程不符這種情況,楊統河表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來源: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