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副省級城市被趕超,區域分化特征明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改革開放之后城鎮化的發展,基本上表現為大城市主導的趨勢,城市級別的優勢也體現在政府配置資源能力。副省級城市得到率先發展,基礎設施配套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都比較好,能產生集聚效應。
不過,隨著區域經濟發展的分化和不同區域中心城市的崛起,現有的副省級城市的光環正在減弱。從區域分布上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東部沿海地區有8個;中西部地區只有3個,即武漢、成都和西安;東北地區有4個,分別為東北三省省會以及大連。
15個副省級城市的經濟狀況明顯體現出了經濟發展區域分化的趨勢。深圳、廣州、成都、杭州、南京、廈門等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的經濟增速,明顯高于北方城市;東北地區的沈陽、哈爾濱、大連等增速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副省級城市排名中也是倒數。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恒山近日表示,西南、中部的南方省區、東部沿海地區的增長普遍好于西北、中部北方省區以及東北地區,經濟增速“南快北慢”、經濟總量占比“南升北降”特征比較明顯。新經濟形態、新產業類型、新創新資源等的發展集聚速度和規模,直接決定著地區發展的基礎和位勢。
4個直轄市上半年的GDP總量,上海為13908.57億元、北京為12406.8億元、天津為9386.87億元、重慶為9143.64億元。而廣州、深圳的上半年GDP總量超過了天津和重慶。但也有一些副省級城市正在被其他行政級別低的城市趕超。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不完全統計,從經濟總量上來看,作為非副省級城市也非省會城市的蘇州,2017年上半年GDP總量為8290.12億元,超過了除廣州、深圳外的13個副省級城市;與蘇州同級別的無錫,上半年4933.23億元的GDP總量,也超過了8個副省級城市。在省會城市中,長沙上半年GDP總量4757.35億元,超過了8個副省級城市;鄭州4040.2億元,超過7個副省級城市。
從經濟增速上來看,上半年蘇州為9.7%,長沙為8.5%,鄭州為8.1%,昆明、南昌、福州等均在9%及以上,都領先大部分副省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