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能補上研發短板恐受制于人
姚選困惑地說,種了十幾年菜,為什么種不了中國自己的好菜,還要過度依賴“洋種子”。國外種子公司給中國的代理商是唯一的,壟斷國內市場,每年給種植大戶造成漲價、無貨等各種恐慌心理。
姚選當著《經濟參考報》記者的面,給多年合作的一位進口商代理公司程姓經理打電話,手機開著免提。
姚選問:“程總,4月份就把買日本菜種的錢打過去了,但為什么還不發貨?”
程經理答:“實在不好意思,我們一直想辦法進口種子,但現在還沒敲定。而且可能還要漲價,你要有心理準備。如果你不樂意,或者不愿意等貨,就退還訂貨款,請你另想辦法。”
姚選聽完,無助地看著記者說:“程總,還是請你們再想想辦法,我只需要快、快、快,價格都好商量,關鍵是都7月頭了,再晚就錯過育苗時節了。少種一茬菜,菜農的收入就要受影響。”
程經理說:“那就再等等。”隨即掛了電話。
姚選兩手一攤,無奈地說:“‘洋種子’的定價權、供貨權都掌握在外國人手里,你有什么辦法。我從4月開始到現在幾乎每天都要給進口代理商打電話,人家就這表態,你難受也得受著,國內同品種的菜種又不行,你沒得選擇!”
“洋種子”就不能培育嗎?《經濟參考報》記者多方求證發現,“洋種子”大都是“雜交種”,“雜交種”通俗講是一次性的,理論上無法育種,因為“雜交種”一旦育種,很容易發生基因突變,就會造成減產,而且在抗病蟲害的能力上也大幅下降。
農業部數據顯示,中國種子市場初步預測價值超過600億元。寧夏農牧廳蔬菜園藝站站長蔣學勒認為, “洋種子”對我國蔬菜產業發展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帶來高產優質的蔬菜產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國外蔬菜種業技術所有者對我國農業生產的控制權。
蔣學勒分析說,這幾年,“洋種子”產生的高價格、高風險的“苦果”已在一些地方逐步顯現。業界人士也擔心,如果國內蔬菜種業不能及時補上研發短板,極有可能在綠色安全的蔬菜產業發展上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