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寧夏、山東等地調研了解到,西紅柿、茄子、黃瓜、辣椒、西蘭花……這些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竟然不少都是“洋種子”長成的。
一些蔬菜種植大戶一再訴苦:“今年我們遇到了高價也買不來‘洋種子’的問題。我們國家能造航母、能造C919大飛機,但為何不能研發出好菜種,而要長期受制于美、日、韓、以色列等國的‘洋種子’?”
優勢明顯洋種子價格連年上漲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冷涼蔬菜基地占地3萬多畝,吸引了當地1500多農民就地打工,帶動10個村組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是原州區精準扶貧、脫貧富民的主戰場。
姚磨村黨支部書記、瑞豐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姚選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他們選種一類菜時,一般要試種五六個品種,最后選優。比如西蘭花和娃娃菜,要選國內、國外的十幾個品種進行試種,但從日本、韓國進口的種子種出的菜,無論在品相、產量、純度和發芽率、耐儲藏等方面,優勢都比較明顯。
采訪中,《經濟參考報》記者正好碰上原州區農牧局副局長李春琴和一名農技推廣人員。攀談中,李春琴直言:“因為這些優勢,‘洋種子’的價格遠遠高于國內種子,有些品種能高出幾十倍。進口的按粒賣、國產的論斤賣,這是種子行業目前最大的問題。”
姚選給記者現場算賬:“2015年,從日本進口的10萬粒包裝的西蘭花‘耐寒優秀’,每袋3500元,一粒0.035元;2016年市場開始緊缺,每袋漲到6500元,一粒0.065元;到了今年,每袋漲到2萬多元,一粒下來0.2元還多,比2015年漲了6倍多, 我們菜農能否種得起暫且不說,主要是國內市場上沒貨。另外,從韓國進口的娃娃菜的種子價格也是一路飆漲。”
在田間地頭,《經濟參考報》記者隨機采訪了姚磨村幾位種菜村民,羅軍、姚國政、姚猛等人都對過度依賴和受制于“洋種子”的事情很無奈。他們想知道,今年日本西蘭花的種子緊缺,是不是我國對進口日本的東西把關更嚴了?
這幾位村民反問了記者一大串問題:國家有不少農業科研單位,有不少科研人員,有那么多的科研經費,他們在干什么?都干了啥?成果在哪兒?為什么就研發不出優質菜種?問題出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