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年不同,今年東營開海沒有出現百舸爭流的景象。廣利港大批漁船停在岸邊,沒有離岸前去捕魚。盡管今年是最長的一個休漁期,但是漁民捕魚的熱情并不迫切。南方部分海域開海早,海鮮價格持續下降,成為漁民不著急出海的主要原因。

  最長休漁期結束

  大批漁船在港停靠

  9月1日12點,為期四個月的黃渤海休漁期結束,黃渤海海域正式開海。今年1月,農業部發布了《關于調整海洋伏季休漁制度的通告》。通告規定,自5月1日12時起,黃渤海開始為期4個月的伏季休漁期,至9月1日12時結束。據悉,這是黃渤海伏季休漁制度自1995年開始實施以來,歷時最長的伏季休漁期。

  “史上最長休魚期”結束,按說漁民們應該爭相出海,但東營廣利港的大批漁船卻沒有離岸。不少漁民在悠閑地補著漁網、清洗漁船,還有不少漁民干脆聚在一起打起了撲克。未出海的漁船里不僅有一些小漁船,很多馬力大的漁船也是紋絲不動,異常安靜。

  一上午時間,只有少數漁民在船上為出海做著最后的準備,這些大馬力的漁船出海一趟通常要半個月才能回來。船員們將米面油和蔬菜等生活必需品裝船,這些蔬菜只夠他們吃一周時間,在海上期間,會有其他船只給他們送去補給。

  “都準備好了,一到12點馬上出發。”漁民張先生老家是濟寧的,世代以打漁為生。來到廣利港打漁后,每年開漁他都是最早出海的那一批人。“今年不比往年,都不著急出海了,不過俗話說的好,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我希望今年下半年能有個好收成。”

  海鮮價格持續走低

  多數漁民不著急出海

  今年44歲的老王是一個有著20多年經驗的老漁民。老王一家人都靠打漁為生,兒子明年就要高考了,他不僅要為兒子賺學費,還要贍養家里的老人。對他來說,每年的開海都是一個新希望的開始,但今年卻不同。

  “往往開海后第一網魚是最掙錢的,很多客戶都提前預訂。但是今年南方海域早就開海了,對我們影響很大。”老王說,南方海域提前一個月開海,讓大量海魚提前送到了市民的餐桌上,“以往9月份才能吃到的新鮮梭魚、鲅魚,現在8月份就能吃到了,可這些魚都不是我們打的。”

  東營海鮮市場的行情驗證了老王的說法,東營水產品市場、錦華市場、海河市場等多家市場的情況完全一樣。較往年同期,市面上梭子蟹的數量明顯變多,價格也下降了。市面上較便宜的梭子蟹只需要30元/斤,一些個頭較大、帶有蟹黃的梭子蟹的價格也下降不少,降幅在30元到50元之間。除此之外,基圍蝦、海捕對蝦、爬蝦的價格也都有所下降。

  “海鮮的數量多了,價格肯定下降。”售賣海鮮的王女士介紹,因為南方部分海域提前開漁,梭子蟹等海鮮的數量明顯變多。她家的海鮮都是從青島等外地運過來的,即使加上運費,也比往年同期便宜很多。

  市場行情影響到了漁民們出海打漁的熱情。老王算了一筆賬,除了他和妻子外,他還雇了兩名伙計。雖然人工費已經從2014年的每月9000多元降到了現在的6000多元,但是仍然很高,兩名伙計的工資一年就接近15萬元。再加上現在出海捕魚跑得越來越遠,一般要到膠東甚至是秦皇島附近,耗油越來越多。人工費,3萬元左右的油耗,還有捕撈網等費用,一年光固定支出就要20多萬元。“今年一開漁海鮮價格就這么低,搞不好會賠錢。”

  除了漁民熱情不高外,還有一部分漁民是準備夜間出海,這才導致出現了開漁后港口內異常安靜的情況。

  部分漁民上岸

  轉型開起漁家樂

  9月1日中午12點,廣利港一家水產海鮮飯店內頻頻翻臺。來消費的顧客不僅有前來廣利港買海鮮的游客,也有尚未出海的漁民。梭子蟹、海蝦等幾道新鮮的菜品是顧客的最愛,想吃哪一只可以由顧客隨便挑。顧客吃得高興,店老板也樂開了花。

  靠海吃海,一直以來是漁民認為的理所當然的邏輯。不過隨著漁業資源的減少,不少漁民的觀念也在發生著轉變。和去年相比,今年廣利港主干道一側的漁家樂、水產海鮮飯店數量翻了一翻。

  一海鮮飯店老板王女士介紹,她老家是安徽的,近幾年出海的收成不是太好,這讓她萌生了開漁家樂的想法。“平時來買海鮮的顧客很多,他們中午卻找不到吃飯的地方。既然有人做主打產品,我就來做配套服務。”

  王女士的想法很快付諸了現實,他丈夫繼續出海打漁,而她負責經營水產海鮮飯店,既賣著海鮮,還提供餐飲服務。由于是自給自足,供貨渠道穩定,王女士家成為了最早受益的海鮮飯店之一。

  王女士只是上岸轉型的漁民之一,最近兩年陸續有不少漁民改行,同時又有新的漁民補充進來,這一行業也變成了流動性大的行業之一。“很多人有想法,但是不想投入。”王女士介紹,打漁相對來講自由一點,開漁家樂一次性投入大,但是相對穩定,而且利潤也不低,“各有利弊,不少漁民年年抱怨不想打漁了,但總是割舍不下世代傳下來的打漁情結。”

和往年百舸爭流的景象不同,今年大批漁船沒有立即出海。和往年百舸爭流的景象不同,今年大批漁船沒有立即出海。
漁民做著出海前的準備。漁民做著出海前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