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集四方評論,小明陪你“辯”新聞。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師節,是否給老師送禮又成熱議話題。“拒絕收禮”的口號已經喊了多年,但仍有家長前赴后繼。作為每年唯一一次有由頭感謝老師的機會,到底該不該送禮呢?今天,小明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家長糾結家長糾結

  早在十多天前,就已經有家長開始糾結,到底要不要送禮呢?按說,國家之前早有規定,這禮是不用送的。但是從人情世故上來說,不送自己心里又過不去。再說了,人家都送,就咱不送,老師會不會對孩子區別對待?快過中秋了,要不要直接送點月餅?不少家長陷入糾結。

  “本來我堅決反對給老師送禮,可之前聽一個朋友說,他送完禮后老師對孩子照顧了不少,我就有些動搖了。”

  “也不是非要買特別昂貴的禮物不可,但如果別人都送,我們不送,擔心孩子會受委屈。孩子之間交流起來也會很沒面子。”

  “我們每年也都是隨大流,不是說對老師不尊重不信任,只是自己過不了心理關,總覺得人家都送,自己如果空著手,感覺不通人情一樣。”

  “分座位、選班干部、代表班級參加活動,老師們特別是班主任最有話語權。人家都送了我不送,還不不吃虧嗎?”

  “孩子在學校里的時間長,和老師處好關系是必須的,多為孩子爭取一些鍛煉的機會。”

  “幾個孩子成績、能力都差不多,老師當然選‘懂事’的那個了!”

老師尷尬老師尷尬

  作為老師,教師節真的快過成了“教師劫”。每到這一天,不少老師的電話就響個不停,甚至有的直接被迫關了機。家長們的熱情太“恐怖”,有的約飯、喝茶;直接點的干脆就在學校門口、家門口堵著,想辦法塞禮物;還有個別家長,把購物卡夾到孩子的作業本里。甚至,有的家長挺體貼,知道老師不好意思收,直接買了禮品、鮮花快遞到家……

  “教師節當天,辦公室就變成花的海洋了。但花的壽命短暫,沒過幾天就枯萎了,最后只能丟掉。”

  “有的家長確實是想趁過節感謝老師,可有的家長‘目的’就不單純了,會提出給孩子換座位、上課多提問等要求,這讓我們很為難。全班四五十名學生,我們不可能有偏有向,都是一視同仁。不可能說家長送了禮物,孩子會被特殊照顧,不送的就不管了。”

  “教師節送禮是對教師角色的褻瀆。教師不是知識的權威,但仍然是教育的權威。可以說,教師收禮恰恰是對學生的一種’教育’,這種’教育’當然對孩子產生了惡劣影響。”

  “對于我,收禮是職業道德問題。而對于孩子,如果讓他知道了,會從小灌輸給他不勞而獲的想法。”

  孩子頭大

  小明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對于家長送禮這件事,作為孩子其實更加尷尬。總感覺純潔的師生之間夾雜了些污點,怪怪的。有的家長還直接讓孩子把禮物轉交給孩子,老師收還好,老師不收的話,會不會以后都認為自己是“壞小孩”,一陣頭大。

  “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就是因為父母送禮而在班里表現得趾高氣昂,拿自己送的禮物和同學送的禮物進行攀比,班里的風氣也受到了影響,很快這件事情就傳到了校長的耳朵里,這個老師受到了非常嚴肅的處理。”

有“禮”才有“節”,該送有“禮”才有“節”,該送

  對于家長的心思,小明都懂。畢竟是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師重視,愛子心切,只要能讓孩子得到老師的關注,花多少錢都愿意。

  雖然國家規定不讓送,但小明認為,還是得表示下。當然,這里的表示可不是購物卡、化妝品、微信紅包、鮮花等,這些都太社會氣了點。送啥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家長一旁作指導就可以。比如親手制作一張賀卡、畫一幅畫?或者對老師說一句“辛苦了”……

  甚至,有的學校提前就想到了這些,“我們今年讓孩子在周末給老師寫一段話,回憶與老師一起經歷的快樂故事,教師節當天,貼在校外的大型宣傳板上。”

  還有的是老師竟送給孩子禮物。海綿寓意著珍惜時間;書簽告訴孩子們要熱愛閱讀;橡皮筋代表著堅韌,希望同學們生活中都做一個有毅力的人……

  其實,老師最想要的禮物是個懂事的乖孩子,“孩子能自覺遵守紀律,上課認真聽講,下課按時完成作業,這對于我才是最好的禮物。”

所以,與其煞費苦心給老師選禮物,不如配合老師成功地教育出一個好孩子,這就是老師最想要的。所以,與其煞費苦心給老師選禮物,不如配合老師成功地教育出一個好孩子,這就是老師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