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裝配式建筑不再是個概念了。新銳大眾記者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獲悉,日前,按照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省住建廳制定了考核指標,對各市裝配式建筑落實得咋樣,要動真格的了。
對裝配式建筑的定量考核占整個考核的50%權重,分為2個指標: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土地供應環節比例。各市的目標值不一樣,因為各市當前工作基礎、建設規模、發展規劃、年度計劃不一樣。比如,濟南新出讓、劃撥土地合同應要求裝配式建筑比例不低于30%,青島應不低于20%,煙臺應不低于12%。

定量考核之外,另50%權重為工作考核,分為組織機構、政策文件、激勵政策、發展規劃、推進措施、示范工程、產業發展、宣傳統計等8項內容。
考核結果納入省政府對各市政府新型城鎮化和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并通報各市人民政府。
裝配式建筑,按結構分,包括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裝配式鋼結構建筑、裝配式木結構建筑。比起現場手工建房,裝配式建筑有工期短、節材節能、污染小、精度高、質量好等優點,曾有過48天建起30層大樓的案例。農民工也不用再像“蜘蛛俠”一樣危險地工作了。
裝配式建筑是怎樣“裝”起來的呢?以我省領軍企業萬斯達集團的“PK體系”為例:

從1997年我省被住建部批準為全國住宅產業化試點省以來,我省將發展裝配式建筑作為促進建筑業和房地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在政策支持、技術標準、產業培育、示范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現在已具備了大規模推廣的基礎。
其實,我們身邊已經有不少工程案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