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9月22日訊(記者 張倩 通訊員 孫曉政)“今天就是來他這買春節用品的,我每年都來,去年他就不在,在這里能找回我童年的記憶!”22日上午,2017年中國(煙臺)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一開幕,就吸引了不少港城市民的聚集。在煙臺國際博覽中心C館傳統工藝綜合主題館,66歲的馬莉娟老人一早專程來到這里,買門神、福字、燈籠,尋找兒時濃濃的年味。
老人每年都苦苦尋找的這家,正是來自北京的參展商。“像我們小時候過年特別復雜,什么皮老虎、門神、福字、燈籠全都有,現在市面上都買不到。每年我就來這里,買回去貼在門上都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有小時候的感覺。”
這家名叫北京福人福地的文化公司,主要做中國民俗文化相關的產品,像十分便攜的無龍骨燈籠、著名書法家的集字對聯、福字以及各種春節掛件等等,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民博會的宗旨就是將民間文藝歸還于民間,我們所有產品均是自己設計自己生產,面向最普通的老百姓。”北京福人福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藝術總監高磊表示,希望通過民博會的平臺,讓百姓感受中國民俗文化產品,也讓中國民俗文化產品更具文化底蘊。
類似這樣的民博情結,不止馬莉娟老人。在民博會現場,不少市民都像是來赴一場約定,去找那些年民博會上認識的人和光顧的商家。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錢勝利正俯身細細擦拭著一面歙硯茶臺,這件重量過噸的作品天然、渾樸,是錢勝利從安徽黃山遠道運送過來的。“這面茶臺是用歙硯原石的自然造型手工雕刻出來的,完成整個作品花費了半年多的時間。”錢勝利告訴記者,歙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每一方硯臺的制成都要經過十幾道工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說話間,已有不少人圍了過來。“民博會本來就是一個接觸大師和藝術品的很好平臺,之前從新聞上看到錢大師說歙硯就像小孩的肌膚一樣,今天就來感受一把,確實不錯,大開眼界。”市民秦利對收藏硯臺一直頗有興趣,在他看來,一方面不僅可以在閑暇時練練毛筆字,同時作為擺件放在家中也能提升家庭的文化氛圍。
除了老友,今年民博會也有不少新鮮面孔。作為首次參展的海南殘疾人創業團隊,35歲的符斯江帶來了工藝精制的椰勺、椰碗、椰杯、椰胡等17種椰殼單品和百余種椰殼包包。經42道工序,純手工打磨,加之漂亮的花紋和頗具創意的形狀,椰殼制品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
符斯江告訴記者,所有這些產品都是利用干苞椰子和海南旅游景點客人喝完椰子水后丟棄的小椰子制作的。“海南旅游景點廢棄龐大的小椰子可以說是垃圾大戶,既增加了環污又加重了環衛工人的強度。但椰殼本身他是環保的,這項產品充分將垃圾變廢為寶,不僅實現二次利用,同時也幫助殘疾人就業。”
以琳瑯滿目的民俗文化精品吸引人,以精湛的傳統民間工藝打動人,以精彩的傳統工藝表演感染人……為期4天的2017煙臺民博會,設A館、B館、C館三個館,860個國際標準展臺,參展內容基本涵蓋了當代中國民間工藝品的各個門類,參展范圍為26個省市區及7個國家和地區。從雕塑、陶瓷到傳統工藝、古典家具,以及創客集市、山東剪紙展、山花獎評選區、中秋好禮惠民街,一路走走停停,愛不釋手,民間工藝的魅力在一次次品位和把晚會總得到了釋放。(膠東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