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有不少剛剛出生的孩子。

  不知道多少父母會給他們取名“國慶”。年輕的父母們一定覺得這個選擇LOW爆了,就跟中秋節叫中秋,清明節叫清明一個道理。

  寧可叫王者榮耀,也不能叫國慶嘛。

  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的父母輩那一代,“國慶”是個極其常用的名字,重名率高得驚人。

  從這個角度說,“國慶”這個名字非常暴露年齡。蔡國慶想捂都捂不住。哪怕他確實要比陳國慶年輕一些。

  趙國慶,有京東商城的聯席董事長,安徽工程大學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重慶榮昌縣農業辦公室主任……

  錢國慶,青海海西州副州長,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副局長……

  孫國慶,光頭男歌手,八一電影制片廠美術師,蕪湖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長春市科學技術局局長……

  李國慶,當當網創始人,安徽省委政法委委員,青島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海南省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周國慶,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四川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長治市城區衛生管理紀檢組組長,上海市長寧區華陽街道辦事處主任……

  吳國慶……

  能出現大量義項的三字名并不多,國慶算是一個。國慶,記錄的不僅僅是一個名字,而是一個時代。

  在全國,一共有98萬的“建國”,40萬的“國慶”,絕大多數集中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2000年以后,名叫“建國”的新生兒僅有9000多人,十月一日出生的“國慶”,更不是主流的選擇。

  而現在年輕的家長,相對多一點兒的有“欣怡”或者“子軒”,更多的人選擇盡可能的獨一無二。

  有家長說,我兒子讀幼兒園時有個同班同學叫聶睿熙,我看著這個孩子吭哧吭哧寫自己名字的時候,我打心眼兒里同情。別人都開始打飯了,他還在簽名。

  但和麻煩相比,專屬感顯得更為重要。

  當我孩子的名字塵埃落定時,我思考過一件事情:為什么我給孩子的起名邏輯會和父輩完全不一樣?為什么并沒有考慮建國愛國國富國強?

  是我對國家缺乏熱愛和期許嗎?并不是。我每一天都在盼望她變得更好。每一條法規的完善、每一例正義的聲張、每一個暖心的舉動、甚至每一粒國足的進球,都能讓我充滿自豪。

  是我覺得這個名字太土嗎?也不是。我孩子的起名方式非常簡單粗暴。我的姓加上我太太的姓再加上他出生的月份就是他的名字。它并不比“國慶”有更細密的考量,更談不上斟詞酌句。

  但我覺得,我不需要通過孩子的名字,去表達這種熱愛和期許。

  雖說現在人口多了,但總體來說,未來一代的重名率降低了。過去重名,有文化水平不夠高的原因,也有歷史的痕跡。

  過去,人們無比認同這個時代,于是用孩子向社會表明自己的心跡;

  現在,人們無比認同這個時代,也希望孩子能成為無可取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