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咱們談了中國的“火爐”城市。盛夏來臨,炎熱難耐,好在現在科技發達了,基本上家家都有了電扇空調,炎熱的夏天也比以前好過些了。那么,在沒有空調、冰箱、電風扇的古代,人們又是如何消夏納涼的呢?
釣魚
明代李時珍說,垂釣能解除“心脾燥熱”,而暑天炎熱的氣候,往往使人煩悶、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釣釣魚是不錯的選擇。古人說:“湖邊一站病邪除,養心養性勝藥補”,釣魚的修身養性作用不可小視。除了垂釣,古人喜愛的夏趣活動還有很多,比如養金魚、釣鱉、捕蛙、夏獵等。
水邊納涼
劉禹錫喜歡在水邊納涼,他寫下這樣的詩句:“千竿竹翠數蓮紅,水田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宋代的秦觀說:“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有水的地方就有細風,有樹的地方就有蔭涼。沒事多去樹下喝喝茶,去水邊散散步。不僅能得到清涼,還能收獲一份心曠神怡的快感。
建“涼屋”
唐代還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它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環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水中涼氣緩緩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

“涼屋”既綠色又環保,只是普通百姓很難享受到的。不過,古代老百姓營造陰涼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在屋檐前面掛簾子,屋子里面放竹床、竹凳,床頭上安放石枕或玉枕等等。
枕瓷枕
我國自古是瓷器大國,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層釉,摸上去手感冰涼,所以古人就將瓷器做成枕頭模樣,晚上睡覺的時候枕著,非常涼快。現在各地的博物館中都有許多瓷枕,就是古人使用過的。

北宋時期曾流行一種瓷枕,其中以定窯產的瓷枕最為有名。瓷枕的枕面上了釉,頭枕著睡覺自然涼快。瓷枕的形狀多種多樣,有的瓷枕兩側還刻有詩句,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等。
吃蓮子湯
明清以來,老百姓伏天最盛行吃蓮子湯。中醫學認為,蓮子性味甘平,具有養心益腎的功用。夏日常飲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中老年人食用,輕身益氣,令人強健。在清朝宮廷中,消暑冷飲的種類就有很多了,冷飲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料制成,冰鎮后吃起來絕對爽口,真是“過雨荷花滿院香,沉李浮瓜冰雪涼”。
搭涼棚
搭建涼棚,在家中營造出自己的“避暑勝地”。道光皇帝《養正齋詩集》中曾詠過涼棚“凌高神結構,平敞蔽清虛。納爽延高下,當炎任卷舒”。涼棚也為好友相聚提供了場地,據唐代《開元遺事》記載,當時盛行“涼亭雅集”,長安城的富裕之家“每至暑伏中,各于林亭內植畫柱,結錦為涼棚,設坐具,召名姝間坐,遞請為避暑會”。
建冷巷

古人建房子的時候在房子之間留下圖中這種小巷子,由于房屋遮擋,這里常年不受陽光直射,非常涼爽,夏天還有涼風吹來,絕對是避暑的好去處。
吃冷飲

從周代起,我國就有藏冰、取冰、用冰的傳統了。唐代的冰是身份的象征,達官貴人才能 “賜冰滿碗沉朱實”(劉禹錫《劉駙馬水亭避暑》),“碧碗敲冰分蔗漿”(唐彥謙《敘別》),喝兩口“冰寒郢水醪”(李德裕《述夢詩四十韻》),吃著冰鎮水果,喝著冰鎮甘蔗汁,品品冰鎮郢州黃酒,在水閣中納涼。唐代貯冰成本高昂,越到后代,冰就越便宜,好吃的也就越多。

從《事林廣記》、《武林舊事》等宋人筆記所載來看,到南宋時,冷飲的品種更加豐富了,市面上出售的多達數十種: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白水、江茶水、楊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雪泡縮皮飲、杏酥飲、紫蘇飲、香薷飲、梅花酒、皂兒水、沆瀣漿、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綠豆水、椰子水、甘蔗汁、木瓜汁、五苓大順散、乳糖真雪、金橘團、甘豆湯……冰酪也更為普及,應有盡有。清代四大冰食佳品則分別是酸梅湯、西瓜汁、杏仁豆腐、什錦果盤(《燕京歲時記》),這些吃食在今天依然盛行。

到清末,中國已出現了一種新型飲料“荷蘭水”。所謂荷蘭水,其實就是大家現在常喝的汽水。清末人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中對荷蘭水有詳細介紹——“以碳酸氣及酒石酸或枸櫞酸加糖及其他種果汁制成者,如檸檬水之類皆是。吾國初稱西洋貨品多曰荷蘭,故沿稱荷蘭水,實非荷蘭人所創,亦非產于荷蘭也。今國人能自制之,且有設肆專售以供過客之取飲者,入夏而有,初秋猶然。”
從徐柯所述中,可知清末已有汽水專賣店,但均為日本人控制。晚清文人葛元煦《滬游雜記》中記述,時上海的荷蘭水最早由日本人帶到上海,所以當時的專賣店多是日本人經營,發展到后來,只有在日本人開的冷飲店里的才能買到荷蘭水。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