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城市里約熱內盧一座立世兩百年的博物館當?shù)貢r間9月2日晚間突遇大火,博物館整個三層建筑基本被燒毀,博物館館藏文物中僅有10%的館藏得以幸存,巴西政府認定“損失不可估量”。

被燒毀的巴西博物館 圖/央視網(wǎng)被燒毀的巴西博物館 圖/央視網(wǎng)

  火災,在近代以前被認為是城市癌癥,而它真正被系統(tǒng)性治愈,要感謝英國人,諷刺的是,促使英國人治療這一城市頑疾的,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一次城市火災。

  1666年9月2日,倫敦城一家面包店失火,大火迅速蔓延至整個城市。大火整整延燒了4天才被撲滅,87間教堂、44家公司以及13000間民房盡被焚毀,近千人葬身火海,數(shù)萬個家庭支離破碎,半個倫敦城在這把大火中報銷了。

  火災過后,政府立刻把那家面包店的面包師抓起來了。雖然面包師被抓之后叫起撞天屈,說自己不是有意縱火,但民意洶洶之下,政府哪管那個?最后還是把這人吊死了。

  倫敦人對這位面包師的處分是不是太過了呢?其實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這種處理一點也不夸張。在近代以前,火災是名副其實的“城市癌癥”,由于近代以前的房屋多為木質,且貧民區(qū)房屋大多排列緊密,環(huán)境極差,所以世界各地城市火災都是一點一大片。各個文明對于縱火者的處罰都是很重的。中國商代就有“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的說法——在大街上倒柴火灰就得砍手。到了漢代以后,為了防火,干脆規(guī)定老百姓晚上定點必須熄燈,違者抽一百鞭子。同時代的歐洲對火災也沒什么招,只能通過對縱火者施以酷刑進行懲戒。

  與防火上的嚴刑峻法相映襯的,是古人在消防上的孱弱。古代世界各文明消防制度的主要問題在于“不專業(yè)”,早在倫敦火災一百多年前,德國就曾出現(xiàn)過業(yè)余消防隊,還發(fā)明了消防車,但消防是個技術活,依靠非專業(yè)人士滅火,往往不僅控制不住火勢,還容易把消防人員的命都搭進去。而組建專業(yè)消防隊,又需要回答錢從哪兒來的問題。中世紀的國王們都很摳門,想讓他們出錢肯定沒戲,而市民普遍存在僥幸心理,覺得火災這種事一輩子也碰不上幾回,也不愿意花冤枉錢。

  而近代職業(yè)消防制度恰恰是1666年這場大火催生的,建立該制度的人名叫尼古拉·巴蓬。這人本來是個牙科醫(yī)生,但由于火災后大量人員流離失所,商業(yè)嗅覺敏銳的巴蓬就拿出儲蓄開始倒騰房地產。巴蓬在賣房子的同時,還“發(fā)明”了另一種生意——“火災保險”。只要住戶愿意向他繳納一定的費用,一旦失火,巴蓬的公司就會做出理賠。

巴蓬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么叫不想當消防員的地產商不是好牙醫(yī)。巴蓬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么叫不想當消防員的地產商不是好牙醫(yī)。

  由于1666年的大火讓人們心有余悸,巴蓬的這門生意很紅火,但隨著生意做大,巴蓬本人卻越來越睡不著覺——倫敦城里布滿了買他保險的用戶,一旦再鬧一場大火他不得賠個傾家蕩產?于是在1680年,在龐大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巴蓬自己掏錢建立起了第一家職業(yè)消防隊。此后,隨著火災保險業(yè)的興起,職業(yè)消防隊在倫敦城中迅速鋪開。到1720年時,倫敦城中已經有了12家職業(yè)消防隊。1666年那種延燒半個城市的大火自此成為了歷史。

  如果沒有職業(yè)消防隊,如果人類永遠停留在對城市火災的恐懼中,近代急速的城市化與以城市為中心的工業(yè)化都是不可想象的。從這個意義上說,1666年的倫敦大火,不僅催生了職業(yè)消防隊,更為英國其后三百年的工業(yè)革命打了一劑“預防針”。困擾人類千年的火災困境,竟被巴蓬這個業(yè)余地產商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