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個登城的叫李永江,17歲,有一米九高;第二個登城的叫于洪鐸,是福山人;第一個下城的人叫王其鵬……89歲的王茂澤回憶起濟南戰役攻城時的戰友,沒記錯一個人的名字,甚至記得每個字怎么寫。
這些年,每逢清明和9月24日,他都會去祭奠犧牲的戰友。看著碑上熟悉的名字,鏖戰在城東南角的場景在他腦海中反復出現,以至跨越70年,記憶依然清晰——那時,他是衛生所衛生班長,穿梭在攻城部隊中間救援受傷的戰友,他看到戰友受傷犧牲,心疼難過但沒掉淚。他說,上戰場前,他也做了必死的準備。
●人物資料
王茂澤,男,1929年生于山東榮成。1945年入伍,1946年入黨。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眾多戰役。1948年濟南戰役時,在華東野戰軍9縱25師73團3營衛生所任衛生班長。1979年轉業,1990年離休。
目睹攻城
三次步炮沒配合好第四次才突破
王茂澤1945年入伍,參加過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多次戰役戰斗,屢立戰功。濟南戰役時,他在華野9縱25師73團3營衛生所任衛生班長,他跟著突進部隊,全程見證了突擊過程。
1948年9月21日,73團在團長張慕韓指揮下對濟南主城實施突擊,迅速突破外圍防線,于9月22日攻占濟南外城永固門,進逼內城。23日下午6時總攻內城開始,73團擔任主攻任務,奉命在城東南角實施突破。內城有多層明碉暗堡永久工事,攻擊正面有一護城河,寬30米。
王茂澤回憶,他所在的3營9連負責攻打護城河南邊一幢紅色二層小樓,如果小樓打不下來,將影響整個攻城進度。“爆破組戰友搶著炸藥包沖上去了,炸藥‘轟’的一聲,打開小紅樓一個缺口,突擊部隊也跟著進去,這才將小紅樓打了下來。”
73團突擊隊在炮火掩護下越過護城河,連續對內城實施爆破,試圖登城。由于國民黨守軍猛烈反擊,登城云梯接連被打斷,致使登城受挫。“因為步炮沒有配合好,攻城三次失利,到了第四次總結經驗教訓后,步炮協同,直到24日凌晨才突破城墻。”
見證登城
梯子還差段距離首登者躍上城墻
王茂澤回憶,當時梯子組的陳蓄芳架好梯子,連長借著爆炸的閃光看了一下,沖著2班班長李永江大喊“二虎,登城!”李永江迅速登梯,沒想到梯子最上面的一格距離城墻頂還有一段距離,李永江好在臂力尚可,憑借戰前練就的攀登功夫,率先躍上城墻。隨后,于洪鐸也緊隨其后登城。
登上城墻后,守軍多次兇猛反撲,“城墻鏖戰近3個小時”,戰友奮戰之時,王茂澤一邊把重傷員拖至安全地帶防止傷員二次受傷,一邊把傷員的子彈、手榴彈拿給能繼續戰斗的戰友使用。
“最后用500多斤炸藥炸開一個大口子,后續部隊才進來。”王茂澤說,戰斗到了次日凌晨4點才結束,團長命令下城,誰知背繩子和布匹的戰友都犧牲了,就在戰士們都著急時,二班的王其鵬第一個跳下去,大家一看有人跳,緊接著都跳下了城墻。“我很敬佩王其鵬,他這一跳,解決了大問題,爭取了巷戰的時間。”
部隊逐個房子跟守軍作戰,巷戰持續到下午4點。王茂澤記得,路過趵突泉時,看見泉水噴涌得很高,聽著水聲泠泠,踩到路面也都是泉水。“那時趵突泉那三股水噴得可高多了。”
見證鐵紀
挖出197塊銀元戰士完璧歸趙
在部隊進攻的過程中,戰士們嚴守軍紀的作風也感染著王茂澤。進攻至半邊街一帶時,敵軍的飛機不斷俯沖掃射,百姓的民房著了火。2班的機槍手王會在救火時衣服燒壞,長褲燒成短褲,卻仍繼續戰斗。團長張慕韓看見,問他怎么沒借條褲子。王會回答:“我戰前寫過保證書,不能拿百姓一針一線,所以不能借他們的褲子穿。”
戰士們在歷山頂街一帶挖防空洞時,戰士劉昌元挖出一個壇子。打開一看,里面有個袋子,袋子里有197塊銀元。劉昌元拿著袋子去找連隊指導員崔忠吉。崔忠吉和戰士們多處尋找,后來經過核對后,袋子被一位叫侯來臣的百姓領走。
濟南戰役期間正值中秋節,不少百姓家里準備了月餅、水果等,為了躲避戰爭,大部分百姓家里空無一人。
“我們進濟南之前,譚震林告誡部隊‘光榮地進,干凈地出’,當時,戰爭已經持續了好幾天,戰士們又累又渴又餓,但沒有一個人拿老百姓的東西吃。”提起這個,王茂澤依舊自豪不已。
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王茂澤始終淡然地談著過往。他說,可能因為在戰場上見到太多生死,自己也看開了;也可能因為,早在當年參戰時,就做好了必死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