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桶員”杜美正在檢查垃圾桶內的分類情況。

  小區內設有垃圾分類暫存點。

  濟南垃圾分類工作正如火如荼地推進中,近來,歷城區一小區有了“大動作”。作為濟南首個生活垃圾四分類試點小區,該小區不僅實現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干垃圾、濕垃圾的分類閉環處置,還通過先進的設備省去了濕垃圾的裝運環節,實現了就地“變廢為寶”。8月22日,記者探訪該小區發現,參與垃圾分類的居民已超過千戶。此外,該小區還設有“督桶員”,督導居民準確分類。多方努力下,小區的濕垃圾減量超過85%。

  生活垃圾“干濕分”,小區超千戶居民參與

  目前垃圾分類工作正如火如荼地推進著。雖然對小區居民還沒有強制要求,但家住歷城區名輝豪庭小區的孫先生已經在自家進行垃圾分類三個多月。

  8月22日,記者來到孫先生家中,發現其廚房一角擺放著兩個垃圾桶,一個套著黑色的塑料袋,一個套著灰色的塑料袋。

  據了解,為了便于居民分類倒垃圾,小區物業專門為每戶配備了兩個這樣的垃圾桶,居民可以先將日常生活垃圾分好類別再投放。孫先生說,為了在扔垃圾的時候能夠快速區分,同時保證分類的準確性,他想到了通過垃圾袋的顏色來區分的辦法。“這個套黑色袋的垃圾桶裝的是濕垃圾,灰色的是干垃圾。”孫先生說,濕垃圾桶里主要是瓜皮果核、廚余剩菜等,為避免天熱招致蚊蠅,每天都要清理一次,干垃圾桶里裝的是食品包裝袋、保鮮袋等。

  “我接觸垃圾分類時間比較早,覺得這是一個趨勢,就想在家里先分著。開始還會分錯,久了就熟悉了。”孫先生說。

  將垃圾“干濕分”后,孫先生會將濕垃圾和干垃圾分別投放到小區樓下的垃圾桶里。此外,他還會將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提前分類,投放到小區里對應的智能處理箱內。

  據了解,目前該小區已有超千戶居民參與垃圾分類。

  3名“督桶員”現場指導,投放準確性極高

  見袋子里的垃圾快滿了,孫先生提著兩袋垃圾下了樓。在將干、濕垃圾分別投放之前,一名穿藍色馬甲的女子向他做了一個手勢。

  “這是檢查我扔的對不對。”孫先生說。

  女子名叫杜美,今年55歲,是該小區的“督桶員”。顧名思義,就是監督垃圾桶投放情況的人。

  上個星期,杜美以志愿者的身份成為小區3名“督桶員”之一。“工作就是教居民垃圾分類,主要是干濕垃圾的區分。平常居民來倒垃圾,我們要看看他們投放的垃圾分沒分類,分得對不對,不對的話要給他們講明白,再分開投放。”杜美說。

  “比如居民把塑料袋扔到濕垃圾桶,我們得給他挑出來,再放到干垃圾桶里。”杜美說,經過督導,居民投放的準確性越來越高,極少有人錯誤投放。

  據了解,像杜美這樣的“督桶員”每天需要工作4個小時,“上午7點半到9點半,下午5點半到7點半,這兩個時段是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期。”光大生態資源公司負責名輝豪庭垃圾分類運營項目的黃磊說,小區共有43個單元樓,設置了43個垃圾分類點位,包含100多個垃圾桶,目前試點4棟居民樓,涉及5個點位,“3名督桶員通過循環督導的方式,督導居民分類投放。”

  “這幾個點位每天日產生活垃圾在300公斤左右,通過前期的入戶宣教和督桶員的努力,居民逐步形成了分類的意識,雖然現在參與率還沒有達到100%,但已有超過一半的居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了。”黃磊說,下周他們將逐步對剩余單元樓的居民開展干濕垃圾分類宣教和督導,逐步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和分類的正確率。

  投放可回收垃圾,1-2個工作日錢款到賬

  除了干濕垃圾分類外,該小區里還設有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的分類處置設施,真正實現了四分類。

  在小區南側設有一座“智能分類亭”,居民可通過掃描二維碼的形式,將可回收垃圾投放在機器里,機器將自動稱重并計算價格,返錢到居民的個人賬戶里。

  “居民在機器上掃描二維碼登錄,選擇投放的可回收垃圾類別,包括紙盒、報紙、書本雜志、透明塑料皮等。”黃磊向記者演示了整個操作流程,他點擊選擇紙盒后,屏幕出現了“0.8元/公斤”的字樣,“這就是紙盒的實時市場價格,點擊確認后箱門打開,同時出現一張二維碼的紙片,我們將紙片貼到紙箱上,將紙箱投放到箱子里,系統會自動稱重并計算價格,這樣就完成了一次投放。

  “二維碼是為了落實投放人的信息,1到2個工作日后將錢支付給投放人,而且居民不用擔心可回收垃圾會‘缺斤少兩’,機器會準確地計量。”黃磊說,為了照顧一些不會使用微信的老人,小區物業會上門給老人辦理相應的卡片,刷卡后同樣可進行可回收垃圾的投放操作。

  此外,小區還設有分類暫存點。“小區共設有5臺可回收垃圾的智能回收機,每天可回收垃圾的重量在300公斤到500公斤之間,有時候無法第一時間全部運出去,因此設置暫存點,達到一定量由封閉式廂式貨車直接運至處置中心。”歷城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說。

  在有害垃圾方面,黃磊表示,通過紅色的智能回收機回收后,進行暫存,后期將送到對應的處置中心處理。

  廚余垃圾就地處置,濕垃圾減量超85%

  末端處理設施的完善將極大促進垃圾分類的推進,記者了解到,濟南的垃圾分類將采取“末端倒逼前端”的模式。而目前,名輝豪庭小區已經實現了生活垃圾的就地處置,小區南側的垃圾中轉站經過打造,已升級成社區垃圾處理中心,實現干垃圾和濕垃圾分離處置。

  據了解,經過分類投放的干垃圾經過中轉站壓縮,密閉運輸等環節,送至垃圾處理廠焚燒發電。對于濕垃圾的處置,小區則專門引進了一臺處理設備。

  “這臺廚余垃圾(濕垃圾)生物化處理設備是濟南乃至全省首臺投入使用的,全流程進行自動化處理,最終將廚余垃圾處理為有機肥和水氣,水氣達標排放,有機肥又被我們叫做‘營養土’,可以作為園林綠化的肥料。”黃磊說。

  隨后,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演示了廚余垃圾的操作流程,按下“倒料”鍵后,裝有廚余垃圾的垃圾桶自動升到一定高度,將垃圾倒入設備,“里面有螺旋進料裝置,倒進去的垃圾被破碎、分解,如果桶內的垃圾分類得不徹底,也會自動分離出來。”工作人員說,“分解完成之后形成殘渣,經過微生物好氧發酵技術,最終會形成‘營養土’,在源頭將濕垃圾進行減量化、資源化處理。”

  據悉,該設備日處理垃圾能力達到3噸,目前濕垃圾日處理量為0.5噸。“設備投入后,濕垃圾減量達到85%以上。”黃磊說,“大概一噸的濕垃圾最終只會生成150公斤的有機肥。”

  相關新聞>>

  濟南明年年底前,基本建成垃圾分類系統

  針對名輝豪庭小區的垃圾四分類試點工作,濟南市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工作人員竇穎慧表示,該小區濕垃圾的就地處置是濟南垃圾分類的“亮點”,后期如果有合適的條件,想進一步推廣。

  2018年3月份,《濟南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總體方案》出爐。根據該方案,到2020年年底,全市形成較為完備的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系統;公共機構及相關企業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100%;在垃圾進入焚燒和填埋設施前,可回收垃圾和易腐垃圾回收利用率合計達到35%以上;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規制度和標準體系,通過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垃圾分類試點建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垃圾分類模式。

  竇穎慧說,“根據方案,針對一些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將強制垃圾分類,針對居民小區,是鼓勵垃圾分類。”

  “目前,濟南的垃圾分類工作正在推進中,包括相關的立法工作。”竇穎慧說,“長清馬山鎮建造的廚余垃圾處理廠馬上就要投入使用,有害垃圾的處置方面,大概九月末到十月初將會對有資質的企業進行招標。”

  濟南市城管局局長、黨組書記王道忠曾表示,濟南垃圾分類建設將分四步走,推動末端處理建設倒逼前端,基本上到2020年上半年能達到住建部關于垃圾分類的要求。濟南市是全國垃圾分類的46個重點城市之一,下一步,濟南市城管局針對存在問題,將實現垃圾分類同步、同頻、同時推進,真正做到垃圾減量化、駐地化,真正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良好的社會狀態。

  (生活日報記者 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