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0月24日,由新浪網和微博聯合發起以“布局未來 領航趨勢”為主題的“2019中國新經濟領航人物評選”活動正式啟動,將歷時3個月時間評選出100位中國新經濟優秀企業家的代表人物;挖掘、發現、傳播和扶持各地方優秀新經濟企業;鼓勵、表彰、宣傳和助力各地方優秀企業家;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助力人民“美好生活”。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張瑞敏作為山東地區的候選人,參加評選活動。
1985年張瑞敏掄起大錘砸壞了76臺有品質缺陷的冰箱,砸出了海爾人對品質的意識,三年后海爾人捧回了我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此后,海爾一路成長為全球知名的跨國大企業。但自從2005年張瑞敏開始又一次掄起了大錘,而這一次他砸向的卻是自己一手經營起來的海爾“帝國”。當其他企業都想盡可能的把自己“從小變大”,而張瑞敏卻選擇一條相反的路。試想有幾人愿意放下手上權力?
張瑞敏研究過全球很多企業的接班形式,GE杰克?韋爾奇的接班方式曾被認為是最成功的。然而如今會發現不盡如人意。“如果你把一個帝國交給了接班人,大概是干不上去的。”“我希望我交班的時候,交的不是一個帝國,也不是一個有圍墻的花園,而是一個生態系統。”海爾平臺上的每一個小微企業都能夠自運轉,海爾會像熱帶雨林一樣“雖然每天有生有死,但生態生生不息”。
高中畢業以后,趕上大學停辦,張瑞敏無學可上,只好進了工廠。其他人樂得做“逍遙派”,紛紛奔向“廣闊的天地”,而他總是千方百計找來各種書讀。那時,他把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當作教科書,翻來覆去讀了很多遍。書中歷史人物的浮沉起伏,總是離不開“時代大勢”四字,常常讓他想起唐代詩人羅隱的一句詩:“時來天地皆同力。”
他做過學徒工、小班組長、車間主任,大體上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他的父母也是普普通通的工人,無權無勢,也沒有什么強有力的社會關系。用他的話說,出身“草根”,想托人辦事都找不到門路。是時代給了他機會,沒有改革開放,他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他創立的海爾已經連續10年排名全球大型家用電器品牌零售量第一,他創立的“人單合一”模式也已經成為物聯網時代的管理新范式。因此,他常說:“改革開放給了中國千千萬萬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一個舞臺。”
回望改革開放歷程,人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一些標志性事件:小崗村的18位農民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年廣久因賣瓜子牽動中央與地方,十萬人才下海南掀起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其實,海爾在1988年拿下中國電冰箱史上的第一枚質量金牌,也足以載入史冊。僅僅在4年前,這還是一家需要把“不準在車間里大小便”寫入勞動紀律管理規定的工廠。這枚質量金牌證明了,人只要改變觀念,努力奮斗,就能夠彰顯自身價值。
張瑞敏這代人,遇見過許多坎坷,經歷了國家發展的種種曲折。他覺得這不一定是壞事,因為他永遠相信中華民族不會倒下,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這一點非常重要,沒有這個堅定的信念,遇到苦難,你會驚慌失措、覺得茫然、找不到出路。”新中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0年,中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是親身參與者,最有發言權,但他從來不是留戀過去的人。在青島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他寫過一些與海有關、勵志而充滿哲思的文字,比如:“成績就像留在沙灘上的腳印,轉瞬即逝,沒有時間留給你回頭欣賞。成功了,再贏一次。”
上小學時,張瑞敏就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雖然當時還有點懵懵懂懂,主人公保爾·柯察金關于生命應該如何度過的話,還是觸動了他幼小的心靈:“覺得這一生總要干點事兒,碌碌無為是不行的。”他不僅是一個人在奮斗,還搭建起了一個廣闊平臺,讓幾萬名自主、自由的奮斗者主宰自己的命運。在他的認知體系里,“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就是這句話本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