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些年頻繁曝出的水安全事件,是否讓您對用水安全多了一分擔憂?鉛、鎘、三氯甲烷……這些曾經陌生但如今也許已悄悄潛伏在我們生活中的化學物質,是否也讓您不寒而栗?目前,全國的干旱區域已經波及甘肅、云南、貴州、四川等15省區,部分省份的局部地區還出現了特大干旱……我們賴以生存的水,到底面臨著哪些安全隱患?中國之聲大型系列節目《中國水安全調查》,為您全面解密中國水安全之惑。
由于今春降水異常偏少、氣溫偏高,云南、貴州、四川、廣西和重慶西南五省市持續嚴重干旱。其中云南廣西部分地區旱情已達特大干旱等級,貴州秋冬連旱,甚至出現百年一遇重旱。記者走進云南旱區,隨處可見鉆在泥土里的魚張著大嘴拼命呼吸,可惜它已經和干裂的泥土凝固在一起,泥土變硬變黃,魚兒變黑死去。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西南地區大旱如此嚴重呢?
云南元謀:除金沙江以外的主要河流已斷流 多座水庫干枯
曾幾何時,位于金沙江畔的金馬村,在水量豐沛的時候,總能看到江水滾滾流下的壯美景色,在這里,很難讓人聯想到旱區、干旱這樣的字眼。然而,當記者走進村莊的時候,龜裂的土地隨處可見,金沙江水昔日的風采也已褪色,因為水位的下降,金沙江看上去更像是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河。面對干旱,元謀縣水務局主任工程師文學平給我們介紹的情況更讓我們驚訝。
文學平:連續四年的干旱使我縣的主要河流除金沙江以外已經斷流,小二型水庫干枯的有11座,小壩塘干枯的150個。
金馬村:村民只能選擇種植耐旱作物
文學平提到的小壩塘,就是攔截和貯存地表徑流的蓄水設施。每個小壩塘的蓄水量雖然小,但在遇到旱情的時候還是能幫助解決村民的用水問題。但是,記者看到,金馬村村口的小壩塘塘底已經干裂。在村委會主任李江的家門口,他72歲的老母親正在篩花生,她告訴記者,幾年的干旱使得大家只能選擇像花生、烤煙和玉米這樣的耐旱作物了。
記者:花生是不是我們這里主要的作物啊?
王秀美:嗯,我們種的。
記者:其他的還有什么?
王秀美:這幾年呀不得栽,種包谷的也有,種高粱的也有,我們兩三年都不得栽了。
記者:天不是一直干嗎?不下雨,對種花生有沒有什么大的影響?
王秀美:沒有大的影響,雨水少,花生就很不飽滿,但是還是能收得著一點。
不管是元謀縣水務局主任工程師文學平,還是金馬村的村民,大家都把連年的干旱歸結為天災,降雨量少。在云南大部分干旱嚴重的區域,沒有雨水,河流湖泊干涸也是旱情的主要成因。如何挨過所謂的災年,解決大家的生活用水難題呢?投資415萬元,經過半年的加緊施工,金沙江五級提灌工程在金馬村建設完成。走進村民李江家,記者看到了嶄新的水龍頭,把水龍頭擰開,卻意外的發現自來水沒有流出來。
記者:這個怎么沒有水啊?
李江:這個水已經接進每家每戶了,接是接進去了,但是水太小了,水量不夠,揚程有點高,因為這個是管路線沒這么大的水,一個主管下來以后,這一片有了,那一片就不會有了,不然每天都能放水的話,一個月就可以把所有農戶家里的水池水窖全部接滿了。
記者:所以每天有沒有水的不一定是吧?
李江:對,不一定。
記者:今天你們家沒水,可能他們家有水是這個意思嗎?
李江:對。
專家:地下水位下降是干旱的主要原因
從權威氣象和水利、農業部門的分析看,此輪大范圍干旱的直接原因是降水大幅偏少,但又是什么原因導致降水的減少的呢?
為解旱情,"大旱之年大修水利工程"已經成為全國各地普遍采取的抗旱措施。距離金馬村里1公里以外的旱地上,很多拉沙石的車輛正在忙碌著,李江說,這里正在建煙草水源配套工程,通過這個工程能夠建成314口水窖來灌溉煙苗,確保煙苗的生長,他說,只要煙苗活著,村民們就有希望。
李江:我們村這個314口水窖建起以后,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很廣闊的。水窖建起以后啊,最主要的還是保苗。
然而,真的像李江所說,"保住煙苗,就有希望"嗎?記者撥通了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侯京玲的電話,她表示,通過多年的實地調研,從目前全國的旱情來看,降水減少并不是偶然現象。
侯京玲:干旱主要是地下水位下降,水循環在那兒,因為我們已經沒有地理系了,所以大家不理解什么叫水循環,要下雨起碼地面的水汽能蒸騰上去,碰到冷空氣和熱空氣一對流,會在空氣當中形成水珠能降下來,這就形成了大致常識講的形成降雨過程。現在地下水下降了二、三百米,下去了,地面上沒有蒸騰了,上面空氣非常干燥,它的雨從哪里形成呢?云南那地方很多湖泊沒有了,你去看看,往下打打井看看地下水位下降了多少米,只有地下水位下降,江河湖泊才可能干涸。
云南元謀:打井取水越來越困難
據中國氣象局數據顯示,去年7月以來,云南遭遇了60年一遇的罕見干旱。看不見的"地下水位下降"是這看得見的60年一遇罕見干旱的主要成因嗎?記者再次聯系了元謀縣水務局主任工程師文學平,請他介紹了當地地下水的取用情況:
文學平:打井取水越來越難,由于河流斷流以后地下水位下降,原來打井五米就可以取水,現在十米二十米才能取到水,打井取水的困難越來越大啦。
記者:地下水位下降,使當地地下水的蘊含水量減少到何種程度呢?
文學平:規模以上機電井共有320眼,已經干枯或者出水量少的有142眼,其他的出水量也越來越少,原來一天可以抽幾次,現在幾天才能抽一次。
地下水位下降,人無法取水,地上的植被無法吸水,空氣中的水含量也在減少,難怪老天爺擠不出水,不再下雨。而更嚴重的問題也許還在前方等待著我們,侯京玲說,這一看不見的自然水生態循環,在我國的前景并不樂觀。
侯京玲:咱們很多濕地都是由上游的河流進行的地底下的水循環,人們在表面上是看不見的,都是通過土壤滲透。地底下都是相通的啊,不是說河在陜西呢,完了河流在甘肅呢,離內蒙、離東北遠著呢,那個上頭的水跟東北有什么關系?跟呼倫貝爾草原有什么關系?這直接關聯到地底下的水沒有補充了!我們有國家的生態功能分區的規劃,卻不照這個執行,各地都在造城,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你知道嗎?
侯京玲研究員對我國目前的水安全形勢表示擔憂,她說在我國缺少一部《生態法》,來規范人的行為,尤其是某些地方短視的經濟發展沖動與環境保護的沖突,這關系到子孫后代的生存問題。透過今年各地的旱情,我們還能窺見中國水資源現狀的哪些問題?中國之聲《中國水安全調查》"水資源報告下篇"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