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者近日獲悉,中日韓自貿區第二輪談判將于7月31日至8月2日在上海舉行,中日韓自貿區研討會目前已在山東威海召開。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以來,中國自貿區談判提速前行,各類自貿區不僅將大大推動進出口貿易,而且將發揮極大的產業升級“蝴蝶效應”。
自由貿易覆蓋程度仍較低
從商務部公布的信息來看,今年以來,自貿區談判不斷提速:4月15日,中國與冰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是我國與歐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諸多領域。4月26日,中韓自由貿易區第五輪談判舉行。5月24日,中國與瑞士簽署諒解備忘錄,中瑞自由貿易區談判基本塵埃落定。6月4日至6日,中國-澳大利亞自貿區第十九輪談判在北京舉行。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正與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6個自貿區。除中國-冰島自貿協定已經簽署但并未正式實施之外,已經簽署并實施的共有10個自貿協定(貿易額涵蓋我國外貿總額的24%),正在商建的自貿區有5個。但是分析人士認為,在參與全球貿易的主要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的自由貿易覆蓋程度仍然較低。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分析師諸建芳表示,從我國絕對貿易量來看,自由貿易條約所覆蓋的貿易額占總貿易額的比重僅為16.2%,這在主要國家和地區中覆蓋率最低。其中,出口的自由貿易覆蓋率為12.3%,亦是主要國家中的最低值;進口的自由貿易覆蓋率為20.5%,在主要國家和地區中僅高于日本的18.2%和韓國的15.4%。
“覆蓋率低的原因在于,中國可選擇的合作空間有限,在原有的‘自貿區1.0’框架中,東盟國家和金磚國家是中國可選合作經濟體,而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東盟和金磚國家的貿易規模相對較小。”諸建芳稱。
諸建芳表示,中國區域性自貿區合作成形較晚,在此之前,中國企業主要致力于全球性的生產體系,中國-東盟自貿區缺乏占據產業鏈高端、具有絕對主導地位的經濟體。事實上,中國和東盟國家目前只是東亞生產鏈條的一個環節,缺少日韓加盟而不能自成一體,并且整個東亞的終端貿易需求多數指向歐美國家。2012年,對歐美出口占中國總出口的比重超過30%,而粗略估算加上轉口貿易,這一比重超過40%。
自貿區將過渡至“2.0版”
根據WTO最新統計數據,目前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達到511個。在2001-2011年的十一年間,共締結了約319個自貿協定,平均每個月產生2.5個協議,幾乎所有的WTO成員國至少加入一個自由貿易區。
G20與新興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張其佐認為,自貿區是經濟體“抱團取暖”之策,各國都希望借助更大的市場應對危機并取得新發展。
“自貿區未來發展格局,將由‘分疆列土的春秋時代’進入‘強權整合的戰國時代’。”諸建芳表示,如果將大國與小國之間合作的自貿區歸類為“1.0版”,大國與大國之間合作的自貿區歸類為“2.0版”。當前備受矚目的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就是“1.0版”向“2.0版”過渡。
一旦中日韓自貿區建成,將形成人數超過15億的超大市場,成為全球人口數量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聯合自由貿易區。據預測,中日韓自貿區建成后,中國的GDP將獲益增長1.1%至2.9%,日本獲益增長0.1%至0.5%,韓國獲益增長2.5%至3.1%。
商務部數據顯示,中日韓三國同為東亞重要經濟體,三國GDP占東亞GDP的90%,占全亞洲GDP的70%,2012年三國GDP合計達到14.3萬億美元,約占全球GDP的20%。三國也是全球貿易大國,2012年三國進出口總額約為5.4萬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總量的35%。中日韓三國經濟規模在全球僅次于歐盟和北美。2012年,日本、韓國分別是中國的第五和第三大貿易伙伴,中國為日本、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日本、韓國則互為對方第三大貿易伙伴。
助力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專家認為,相較于自貿區“1.0時代”,在自貿區“2.0時代”,由于各行業競爭性更加充分,分化特征將更加明顯,這也有助于產業結構升級。
在諸建芳看來,如果中日韓三國構成自貿區,紡織行業和電子、機械設備制造行業將受到負面沖擊,而農業、食品加工和汽車、交運制造業將受益。“根據測算,中日韓自貿區將使食品加工和汽車交運制造業這兩大類行業年產出,分別提升3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而紡織服裝和電子機械設備制造行業將受到負面沖擊。”
諸建芳表示,中日韓自貿區的形成有利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同時會抑制勞動密集型行業。“由于日韓企業在化學纖維、紡織面料和服裝設計等領域具有高質量和性價比優勢,因此在中日韓自貿區框架下,我國的紡織服裝行業將受到負面沖擊。盡管根據標準分類方法,汽車交運行業和電子機械行業均屬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但根據測算,中國的汽車交運行業相對接近資本和技術密集端,而電子機械行業更加接近勞動力密集端。”
從近日結束的中瑞自貿區協定談判來看,中瑞自貿區的建成將促進中國高端制造業的升級。“中瑞自貿區協定對于中國的高端制造業以及食品加工業有一定的利好。”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表示,瑞士的精密儀器以及高端制造業是其強項,機床、儀器儀表行業發展地非常好,同時瑞士的食品加工業也比較發達。國內制造業等行業正處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與瑞士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端制造領域的引進以及合作會加快中國相關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霍建國表示,如果單從進一步深化投資和服務業合作來看,中國的受益面將更廣,中瑞自貿協定作用更大。瑞士服務業和食品加工業本身的相對優勢,對彌補中國食品加工業發展的弱點,以及提高行業標準化程度、安全質量等都有好處。(倪銘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