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廖雯穎
果農種出的蘋果,每斤收購價是2元,而交給合作社統一管理后,一個蘋果收購價就是2.5元。近幾年,果樹老、分散種植、產量少、價格低等問題困擾著果農。記者采訪了解到,果農已經意識到果樹老化的影響,棲霞正加緊老果園更新換代。而依托農業合作社實行標準化生產,是未來現代蘋果業推廣的發展方向。
果農主動伐老樹換新樹苗
棲霞市翠屏街道東富源村的村干部王峰告訴記者,全村500畝果園有400多畝果樹樹齡接近三十年。村里以前就建議改造,但果農擔心影響產量,一直不配合。
好在果農們逐漸意識到了果樹老化帶來的損失。“今年不用動員,政府沒補貼,果農自己就伐了老樹買了樹苗。”王峰說,今年三月至今,村里就有10戶改造了十多畝老果園,他自己的三畝老果園,也準備今年先伐一半,兩三年內改造完。
整個棲霞市70多萬畝果園有40萬畝果樹老齡化,棲霞市果樹局局長孫兆文告訴記者,“我們準備用五年的時間完成老果園改造。果農們都意識到,有好果樹才有好蘋果,改造果園雖然會暫時減少一部分收入,但從長遠看絕對是能增收的。”
5月19日,棲霞蛇窩泊鎮荷葉村的一位果農正在給新種上的兩行果樹培土,樹間距從兩米多到了三米半,以前同樣的寬度能種三行,他告訴記者,“這時候狠一點對以后好。”
山東省果品市場分析師、煙臺廣聯果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立江說,“陜西蘋果還在盛果期,五年之后山東的蘋果品質會有很大改觀,再過十年,等我們的果樹進入盛果期,陜西如果不及時更新換代,就會步目前山東的后塵了。”
但他覺得這種變化還不夠,“一味追求產量,忽視了品質的提升,果農已經嘗到了增產卻減收的苦果,在引導果農科學種植以及對接市場上,政府有很多事需要去做。”
對蘋果種植進行“保姆式”服務
沂源縣中莊鎮楊家莊村67歲果農孫崇亮將自家一個近一畝的果園租給沂源新科農技服務合作社,租期三年,第一次成了“雇工”。
這個轉變源自孫崇亮賣蘋果受到的“刺激”。種了二十多年蘋果,由于果園管理不善,最近幾年畝產量一直在三千來斤,質量還一般。去年,自家蘋果只賣到2元錢一斤,兩畝多地一共賣了一萬四千元。而新科農技服務合作社一批會員中,一個蘋果收購價就達兩塊五。同樣兩畝多果園,張家坡鎮保全村果農宋傳合去年收入10萬多元。
“以前行情好,好蘋果和普通蘋果差別不大,果農不在意,等到行情不好差別就明顯了。”新科農技服務合作社負責人張偉告訴記者,合作社推出了“SOD果”的精品概念,走高檔路線,對蘋果種植的每一個環節都制定詳細標準,進行“保姆式”的技術服務。最后達到SOD果標準的蘋果以2.5元一個的價格收購,銷往大城市和省內超市。
張偉介紹說,合作社出產蘋果的四分之一能達到SOD果標準,剩余的因為整體品質好,也能賣個好價錢。一批沂源果農嘗到了由于果品質量提升增收帶來的甜頭。
阮南峪村老賈說,自己種了十幾年蘋果,談不上有技術,雖然一畝多地能產一萬多斤蘋果,但質量不行,“下三筐蘋果還不如人家一筐掙的錢多呢。”
合作社管理 一畝增收2000元
62歲的柳玉群是棲霞蛇窩泊鎮東院頭村的果農,他的一畝半果園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村里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示范園內的老樹全部被砍伐,栽上富士優質品種,推行矮砧密植集約栽培模式,統一施肥用藥,嚴格管理每個種植環節,實行標準化生產。果農根據入股比例按純利潤95%分紅。
這種規模、標準的新栽種模式在山東起步不久,依托合作社提升種植技術,實現追求產量向質量效益的轉型,被視為未來現代蘋果業值得推廣的發展方向。
沂源目前已有2000多畝矮砧密植園。這種新的栽培模式一畝地能夠通過節約成本提高2000元的效益,綜合增收4000元以上。
張偉告訴記者,果農分散種植很難統一質量,缺乏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合作社把果農統一管理起來,通過全程標準化精細技術指導,保證蘋果高產高質,讓果農增產增收,合作社也能獲取來源穩定的高品質的蘋果,最終實現合作社和果農雙贏。
山東省果品市場分析師、煙臺廣聯果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立江認為,合作社在其中應該起到整合帶動的作用。引導果農科學種植的每一個環節,最大限度保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