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6月13日 (記者 徐振 黃甜甜 魏明)據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 《民生直通車》報道,從6月1號開始,渤海和黃海水域進入傳統的休漁期,受封海影響,市場內海產品種類明顯減少,價格卻不斷"爬高",淡水魚和冷凍海鮮在海產品市場唱起了"主角"。
一大早,記者走訪東營多家農貿市場、超市發現,市場內海產品種類明顯減產,只有少量的鲅魚、黃花魚和貝類海產品,而且價格也在逐漸攀升。
市民楊先生說,經常過來買,海產品現在是一天一個價,有的時候一天能漲好幾毛錢。
攤主宋先生說,每年的封海都對海產品有一定的影響,一些海里的貨源都進不來,基本上就沒有了,海產品基本上漲15%左右。
隨著休漁期來臨,再加上"反腐節儉之風"的影響,現在一些高端海魚根本就賣不動,因此水產企業也不敢存貨,這使得休漁期海鮮供應更加緊張,價格也會進一步走高。海貨的減少加上價格"爬高",使得淡水魚的購買量開始增加。
攤主宋先生告訴記者,淡水養殖就稍微好點,但價格也隨著海產品的價格適當的上調。
為了應對休漁期的到來,許多市民選擇提前購買海鮮放在冰箱內冷藏起來。但專家提醒,冷凍海鮮也有保質期,在-18℃環境下,一般只能存放兩三個月。因此在休漁期鮮魚供應量減少的情況下,市民也可以通過食用谷物、豆腐、干紫菜、海帶等物質獲取魚類提供給人們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