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深度分析
博弈中“磨”出價格
南方蟹“三箱死一箱”,在南山海鮮商販中廣為人知。多年從事螃蟹買賣的蘇女士告訴記者,今年本地蟹子售價高達120元一斤,因此只能進南方梭子蟹。但這些螃蟹送到青島后死亡率高達三成以上,而且南方蟹子死時都肚皮朝上,并且容易掉腿,經常幾塊錢就處理了,這是影響成本的最大原因。
對此一位連云港的批發商告訴記者,“首先要看蟹子的肥滿度,肥滿度的好壞,是蟹子能否暫時養活的關鍵。其次在運輸環節,我們在運輸的時間,溫度,充氧的質量都要保證,而南北環境差異,相比和青島海水鹽度、溫度、水中有機質含量等環境因子差距明顯。除此以外,還有一項難以控制,因為批發商在收蟹子時無法做到逐一挑選,更別說商販有時間挑選了。”除了螃蟹,活魚成本也不低。記者發現,目前市場的活魚,賣得最好的是黑頭魚、多寶魚和牙片魚三種。商戶給記者算了筆賬,一套循環玻璃鋼系統,至少幾千元。賣活魚其實很“危險”。還沒賣,每斤的潛在成本就達到2元以上,因此市場上多以冷鮮魚和冷凍魚為主。
如果說冒著高成本、高利潤的雙重危險進活魚是一場博弈,那么活海鮮的定價,則更像一場“棋局”。16日凌晨3點,南山市場的“海鮮搶奪戰”進入白熱化狀態。從事十幾年螃蟹銷售的老郭正在攤前忙著過磅,“到了這個季節,沒別的,就是蟹子。”“這螃蟹多少錢一斤?”“看你要啥樣的……”這樣的對話,每天夜里都會熱鬧地上演。
老郭說螃蟹的價格確實很難統一。單從南山市場來看,同等大小的螃蟹,不同的攤位價格也不同。大的公蟹,有的賣38元一斤,有的則賣45元一斤,品相卻都差不多。然而對市民來說,價格變化太大,勢必影響他們的購買欲。這定價,到底誰說了算?
連云港來的批發商告訴記者,價格他們不好定。舉個例子,普通的螃蟹,在海邊大量收貨的價格僅為2元到4元一斤,但如果死蟹過多,或者蟹子比較少,他們就會漲價。漲價就會有“連鎖反應”,一旦商戶不愿冒風險,選擇不進或者少進,那么批發商成車的蟹子肯定賣不完,就要拉到別的市場再賣。這個過程中死蟹數量增加、人工成本、車輛成本都增加,算起來未必就能得到一個理想價。
介于這個尷尬,雙方都不愿成為“第一個喊價”的人。此時南山商會則成為“中人”和“代理商”:根據批發商的初步報價,征求零售商的意見。而前一日的螃蟹價格、當日南山市場螃蟹銷售情況也作為參考,隨行就市制定出雙方都認可的指導價。零售商販直接過磅拿貨,商會有專門過磅區域和收款區域,由商會先拿著錢,再由商會交給各批發商。提高海鮮流通的效率,并有監督機制,也兼顧零售商販和批發商的雙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