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率先在全省內完成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的壽光市,最近又在進行一項新的嘗試:鼓勵當地農民開辦注冊“家庭農場”,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同時,將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民,除了能獲得穩定的租金收益外,還可到出租出去的土地上打工,額外獲取又一份收益。目前,壽光當地已有296家“家庭農場”在當地工商局獲得注冊,在當地新農村辦公室進行備案的則已達到600余家。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壽光在“家庭農場”上的“先行先試”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良性流轉提供了可能。“土地進行流轉后,農民既有土地的收益,同時也可以到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農業企業內進行打工獲得工資收入。這對企業和農民來說是雙贏的。”中共山東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徐加明說。 文/圖 記者 陳學超
注冊“家庭農場” 不繳任何稅費
更讓“家庭農場主”們感到欣喜的是,除上級有新的明確規定外,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不繳納任何稅費。
壽光市侯鎮斜廟子村的國欽芳在今年7月19日拿到了壽光市首家家庭農場經營執照。當天,她在侯鎮工商所完成了“壽光市斜廟子海濱家庭農場”的注冊登記。
侯鎮斜廟子村地處彌河故道,系北部鹽堿土壤和南部紅壤接合處,適宜蘋果種植。去年12月份,國欽芳通過招標承包了村里120畝果園,中央一號文件等相關政策出臺后,駐斜廟子村“第一書記”王新文幫助國欽芳籌劃成立家庭農場,進行規模化和品牌化經營。“我們村共有蘋果園200多畝,我的農場占了一半,下一步我準備提升一下蘋果品質和檔次,目前我已經申請了‘斜廟子’牌商標。”國欽芳預計,120畝的果園將為她帶來每年約10萬元的凈利潤。
除此,按規定,如果她的農場在每年度的評選中能夠被評為示范家庭農場,還將獲得1萬元的獎勵;在需要從銀行貸款時,還將獲得較同信用等級的用戶下浮5-10個百分點的利率優惠。
這樣的優惠政策還將延伸到財政扶持、品牌認證、用地等多個方面。更讓“家庭農場主”們感到欣喜的是,上述《辦法》還規定:除上級有新的明確規定外,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不繳納任何稅費。
在政策的鼓勵和扶持下,目前,壽光市在工商局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已有296家,在新農村工作辦公室進行備案的則多達600多家。
出租一份土地,獲得兩份收益
除了穩定的租金收益,在壽光市,不少將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民,還往往能通過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再獲取一份收益。
靠蔬菜銷售發家的農民王德勇,則在壽光市臺頭鎮北孫村承包了400畝土地注冊了一家名為“以誠生態農場”的家庭農場。
這家農場現有40個大棚,共計120畝的地種菜,200畝種著法桐、鹽柳、毛白蠟等苗木,另有40畝的果樹,40畝的櫻花和海棠。
王德勇的目標是用15年時間打造一個精品、花園式農場,有菜有花有樹,且必須是生態循環農業。
王德勇正在做的工作是,將農場產生的全部大棚廢料及動物糞便等重新利用,用沼氣、沼液等將種養殖串聯起來,實現自給自足。
將土地承包給王德勇的北孫村農民,將得到每年1200斤小麥的租金。租金將以折合現金的方式支付。“比如說,今年的小麥價格是一塊三一斤,每畝地我就要支付大約1560元的租金。”王德勇說。“為保證農民能夠獲得穩定的租金收益,我們要求農場至少按照1500元的價格支付租金。也就是說,如果簽訂的協議是1200斤小麥,支付時折合現金不足1500元的,要按1500元支付;超過1500元的,按照實際價格支付農民租金。”壽光市新農村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除了穩定的租金收益,在壽光市,不少將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民,還往往能通過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再獲取一份收益。
由于王德勇的農場規模較大,在旺季時需要雇傭30多個“蔬菜工人”。一年下來,王德勇通常要支付工人近百萬元的工資。這些被雇傭的工人多是北孫村村民。
在壽光市,這樣的情形并不少見。
土地確權登記 保障土地流轉
“家庭農場”模式之所以能在壽光得以順利推廣,背后是全市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工作的完成。
“家庭農場”模式之所以能在壽光得以順利推廣,背后是全市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工作的完成。
今年,壽光全市集體土地所有權全部確權到位。6月,代表濰坊市順利通過省確權辦檢查驗收的壽光市,成為全省首家通過省級驗收的縣級市。“如果農村集體土地的確權工作不能順利完成,對于農村土地流轉絕對是個大障礙。”壽光市新農村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土地權屬不清的現象在農村時有發生,“權屬不清,土地就很難真正流轉起來。一旦權屬清晰,各方的擔心也就隨之消失了。”
壽光市經管局相關負責人則介紹說,目前壽光市已經建立健全了市、鎮、村三級農村土地流轉管理組織體系。建立了統一規范的農村土地流轉程序和流轉制度,規范土地流轉合同管理,加強對土地流轉全過程的服務和監督,防止出現改變土地用途現象。
同時,各鎮街還相應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及土地糾紛調解機構,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組織和管理,搞好流轉后的跟蹤服務和糾紛調解工作。同時,積極扶持和培育農村土地流轉中介服務體系,使之成為農村土地流轉雙方的橋梁和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