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場審查不合格,企業就要重新交納2200元申請費,數百項材料要重新上傳,排隊等候審查。濟寧一家企業從2011年底首次審核未通過,又經過兩次審查,拿到生產許可證的時間為2012年年底。沒有許可證,就意味著該企業整整一年不能開工。
有不少經歷了多次審查的企業抱怨道,如果企業有“不符合”項,為何不能中止審查,待企業整改后再繼續審批。非要企業耗費巨大的時間和資金成本重頭再來?
采訪中,多家濟寧的企業均向記者反應,現場審查存在送紅包情況,每個單元每個審查人員一般為兩三千元不等。一位參與審查的質監人員分析道,一方面,審查寬嚴尺度大、可任意延伸;另一方面,如果被否,企業就要重新申請、代價過高。由此,收受紅包就成為了現場審查中一個“潛規則”。
原本設立觀察員是為了監督審查組,許多企業卻表示,縣級觀察員與省級審查組關系微妙。企業能否通過審查,觀察員往往有著相當的話語權。如果當初企業沒有去縣(區)交納咨詢服務費,代表縣局利益的觀察員很難在這個關鍵時刻替企業說話。
在現場審查的核查記錄中,出現的最為頻繁的一項是企業“化驗員不熟練”,有的企業甚至因為“化驗員不勝任”遭到了否決。
兗州某食品廠一位女化驗員介紹道,她與四十余名學員一同培訓了半個月,大部分時間是學習理論,實際操作僅嘗試了一兩次。
長期從事食品質檢工作的一位管理者指出,化驗員經過十天半月的培訓只能說是會了。按照審批流程,從化驗員發證到許可證申報、再到現場審查,至少一兩個月的時間。如果化驗員沒有經過反復實踐操作,早就生疏了。
目前,汽車駕駛員培訓由社會機構完成,駕照考試、審批則是由行政部門負責,這既避免了體制上的壟斷,又從體制上進行了有效的監管、制衡。但負責食品出廠檢測、對于食品安全起著把關作用的化驗員在濟寧乃至山東卻是都由質監部門培訓、考試、發證、審查。
難怪一位因化驗員問題被否決的企業負責人質疑道,既然化驗員不勝任崗位,為何當初讓她通過考試、頒發化驗員證書呢?
被綁架的食品安全
李健開辦食品廠有著多年的辦證經歷。他告訴記者,“這里的質監人員都說,這些年我能支撐下來,真不容易。”
老李算了一筆賬:縣局咨詢服務費、報名審查費、委托檢驗費、水質檢驗費、化驗設備檢驗費、化驗員培訓考試費、審查組接送包車費和食宿費、紅包……每次換證花費高達五六萬元。如果一次審查未能通過就要重新申報,成本更大。許可證每三年換發一次,企業總要提前半年準備。也就是說,每兩年半他就要重復這一經歷。
“每年維護許可證的費用也要兩萬多元。”李健細數道,每年兩次委托檢驗費七千余元,年審時縣(區)局食品科收取的年審費四千多元,質檢所一年兩次化驗費近六千元,計量所設備檢測費每年2000元,條型碼費2000元,外包裝標簽費、每年質量會議的會務費、訂閱報刊雜志費……交費后得到的發票都是質檢所開具的。“就連工廠財務經常問我,為何質監局的收費這么多。”
濟寧一個生產醬油和醋兩種產品的食品廠老板算到,企業一年產值四百多萬元,凈利潤只有二三十萬元。可每種產品的許可證三年換發一次、花費約五萬元,每年年審、檢測等約兩三萬元。食品生產許可證的辦理成本對于中小企業實在太高了。
當地一家小醬菜廠沒有辦理任何證件,老板坦言,如果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就需要購置一條生產線,不算廠房至少也要十多萬元,再加上辦證、養證的費用,根本無法存活。可他每年向當地質監局交納一定罰款后,仍能繼續生產。
采訪中,一說起食品生產關乎人的健康安全,每個企業負責人直呼,應予嚴管。對于眾多的手續與收費,部分企業覺得似乎都與食品安全相關,但辦理起來卻耗時費力、影響了企業經營;部分企業卻直指,這是綁架了食品安全。
一家中型規模企業的董事長說道,許可證審批繁瑣,食品事故仍然層出不窮,是因為包括三聚氰胺事件在內的所有事故都源于生產環節。許可證是對一個食品企業基本生產條件的審查,達標了就應放行。現場審查時,企業打掃的一塵不染,生產時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重審批輕監管,無法有效阻止食品事故的發生。
北京正博和源有限公司王建暉博士認為,質監局人員有限、企業眾多,也是重審批輕監管的原因之一。北京大興區食品企業數百個,但基層質監局食品科只有三四人。顯然,抓審批環節更容易行政。
一個引人注意的細節是,每個食品外包裝上都有藍白相間的“QS”標識。原來它是英文“Quality Safety”的縮寫,即“質量安全”。如今,當消費者再看到“QS”標識,原有的含義卻被更換為拼音“Qiyeshipin Shengchanxuke”,被解釋為“生產許可”。
“審批實質上應是一個多方利益綜合考量的結果——既要易于行政,又要兼顧企業利益,更要保證公眾的食品安全。”長期關注食品安全的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錫鋅教授指出,審批只是從食品生產入口來把關,審查時廠房蓋得好、衛生達了標,并不能保證末端產品的安全。這既需要政府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動態監管、嚴格執法,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
山東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張仁堂教授指出,國外食品安全保障更多的是在生產環節的綜合監管,不僅有政府層面的日常管理,還有來自上游供應商、下游客戶的評估,更有銀行信貸、司法部門、消費者等社會各界的監督。
“手續的復雜、收費的高昂,根源于質監系統多年的體制弊端。”山東質監系統一位內部人士指出,山東省質監局屬于自收自支的行政單位,資金多從罰款、收費中來,與政績考核掛鉤。濟寧每個縣每年都有業績考核指標,每個科室都會分到相應的收入指標。部分縣質監局每年開支預算達五百萬元以上,資金來源自然是轄區的企業。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縣局所收服務費省局不僅知情,而且還參與了分配。在縣級質監局收取的服務費中,省級質監局從中扣10%,市級質監局扣15%,返回到縣局只剩下75%。山東省質監系統還對各地市局的收入以“預算收入”的形式進行排名。
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今年5月,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中就表示,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突破口,要解決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通過簡政放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眼下,全國質監系統正面臨著這樣一次改革的契機。今年,全國將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品生產許可證的審批職能將由國家質檢總局劃入該部門。按照國務院下發的18號文件,今年6月底實現省級機構組建,9月底完成市級機構組建,截至2013年年底,隨著縣一級機構組建完畢,將徹底完成食藥全系統的機構改革。
職能的劃轉伴隨著部分質監人員將調入新組建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采訪中,無論是食品企業負責人還是部分基層質檢人員都呼吁,希望新設立的部門能遵循國家簡政放權的理念,簡化審批手續、縮短審批周期、降低審批費用,改變過去重審批輕監管的舊有思路,切實保障食品生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