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農民工人人想創業
經濟收益,五險一金——
“招工難”凸顯求職人員訴求多樣化
節后“招工難”如期上演,甚至原來被視為“香餑餑”的外派勞務,也遭遇同樣的難題。“招工難”現象的背后,是求職者訴求的日漸多元。也許我們該思考一下人力資源如何合理有效配置的問題了。
2月12日,在臨沂市人才資源市場一樓大廳內,28歲的熊記錄一面看著大屏幕上的招聘信息,一面迅速記下電話號碼。只有高中學歷的他,一直有著創業的打算,“之前在國人服飾干了5年銷售,對服裝還算了解。”
和熊記錄同齡的費縣小伙李后生,似乎對現場的招聘信息并不太關心。在濟南干了4年的工業電器維修后,李后生年前回到臨沂,創辦一家工業電器維修服務站是他回鄉的動力。
當日,在接受采訪的7名30歲以下農民工中,幾乎每人都有創業想法。
據了解,一些原本在外求職的務工人員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后,其中開始謀劃創業的越來越多。這部分務工群體的年齡多處于30歲左右,他們擁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術儲備,同時經過幾年的打拼,工作經驗日漸豐富,也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這為他們創業提供了必要條件。
除創業選擇外,不同年齡層次求職者的訴求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2014年春節后,青島市市南區人力資源市場對求職者的情況進行了調查。
調查發現,隨著青島求職人員的增加,外地求職人員陸續返青,求職人員與往年比較呈現出高素質化、低齡化的特征。
從年后人力資源市場求職方向看,30歲以下年輕人由于文化水平高、素質技能高,不但對職業要求高,對企業的背景也有很高的標準,傾向于發展穩定、規模大、管理規范的大企業。新一代職場新人成長環境優越,普遍吃苦能力低,對工作環境要求較高,對于不滿意的單位,辭職的傾向比較大,流動性還是較大。
31-45歲的中青年人,由于就業前景相對縮減,以自己的實踐經驗取勝,家庭有了一定的經濟負擔,有求職的主動性,所以對收入要求比較高,找工作也是傾向于經濟收益。
40歲以上學歷相對低的人員,對崗位的要求也相對較低,此類人員比較容易實現就業,但是就業的質量相對較低,多低收入、勞動強度大。
調查還發現,求職者更加看重五險一金。中青年求職者在進行崗位推薦過程中,不僅看重五項保險,并希望能有公積金投保,有的求職者因為沒有公積金而選擇放棄應聘。這與目前的年輕人購房壓力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