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2月19日訊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真相力量》報道,聶寶申是濱州市濱城區的一位種糧大戶,剛剛過去的2013年,對于承包耕種了50畝良田的他來說,有點不太順,由于澇災和風災,他種植的玉米、棉花和小麥都出現了減產甚至絕產的情況,不過讓聶寶申窩火的是,去年他參保了農業政策性保險,可直到現在,他也沒有拿到一分錢的保險賠償,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遇天災農作物減產 參保農民拿不到賠償
聶寶申是濱州市濱城區三河湖鎮瓦屋聶村的村民,從2013年7月開始,他承包種植的50畝農田,因為持續降雨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澇災。其中,這片面積為一畝半的棉花地災情較為嚴重,往年這片棉花地畝產都在500斤左右,而去年卻近乎絕產。
聶寶申粗略計算了一下,拋開人工不說,光是種子、化肥、薄膜以及耕地的成本,這片棉花地的損失就在400塊錢左右。而除了棉花減產嚴重,由于澇災和風災的影響,他種植的玉米和小麥產量相比往年是少之又少。
聶寶申告訴記者,作為村里的種植大戶,去年他所有承包的耕地都參保了農業政策性保險。可到現在,他一個子的保險賠償也沒見著。“我的麥子都倒伏了,整整六畝,補償我折上一分錢沒有,我不知道為什么。”
參保容易賠付難 賠償標準成了糊涂賬
而類似聶寶申這樣的遭遇,在瓦屋聶村也絕非個例。在調查中記者了解到,瓦屋聶村的村民絕大部分都參加了農業政策性保險,可有部分村民至今沒有得到任何的保險賠償。而即便是拿到了保險賠償的村民,對于賠償的標準,也是一筆糊涂賬。
村民們告訴記者,對于當初村里要求繳納這個農業政策性保險的保費標準是玉米小麥一畝2塊錢,棉花一畝地5塊錢。可投保之后出現天災,而不賠償又遲遲不到位,這讓很多村民意見紛紛。
“投保的時候,光吆嚯叫你們拿上錢,啥也沒有,根本也不知道啥,也不知道保啥,也不知道賠多少錢,根本不知道,一概不知,也沒公示,老百姓是一塌糊涂。”一位村民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