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資本市場部作者|資本市場部

  來源|野馬財經

  秋風起、易水寒,房產企業在叫慘。

  萬科哭、融創喊,碧桂園股價已殘。

  近日,萬科A(24.300, -0.15, -0.61%)(000002.SZ)在深圳舉辦的秋季例會火了。不是因為業績有多驚人,而是在會場的墻壁和主屏幕上,這家房地產老牌企業赫然打上了“活下去”的標語。

  今年6月,中國房地產協會會長胡志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現在的形勢,只會讓能活的活好,瀕死的死掉”。

  如今連“老大哥”萬科都帶頭喊出了這句話,房地產行業的寒冬真的要來了嗎?

  萬科帶頭行業哭聲一片

  這并不是萬科第一次哭慘。

  早在今年6月底,萬科董事局主席郁亮就曾宣布“萬科要告別房地產”。在他看來,住房全面短缺時代已經結束,房價告別單邊快速上漲時代。之后,房地產“唱衰合唱團”成員越來越多。

  當時,郁亮憂心忡忡地說,“十年后萬科還是房地產公司的話,應該是比較慘的。我現在在琢磨,我們各地的公司把‘地產’這幾個字去掉。萬科是美好生活的服務商。”

  話音剛落,萬科深圳分公司便更名為“深圳萬科發展有限公司”,去掉了“房地產”的字樣。郁亮希望人們在未來想到萬科的時候,想到的應該是美好生活,而不是幾棟房子。

  對未來抱有美好憧憬的同時,郁亮對現實的危機也感到焦慮不安。

  在9月11日萬科南方區域月度例會上,郁亮就喊出,“萬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進行戰略檢討,以‘活下去’為最終目標”。

  其實,不止萬科,自2018年以來,包括中國恒大(3333.HK)、融創中國(1918.HK)、碧桂園(2007.HK)在內的房地產公司都已經開始發出預警。

  “春江水暖鴨先知”,最早感受到水溫變冷的或許是中國首富許家印。

  今年3月,恒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在公司2017年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到2020年底,恒大負債率下降到同行中低水平,未來三年恒大的土地支出會逐步減少。

  與此同時,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就公開表示,“如果房地產都做不好,就沒有錢,更別說投資其它了”。在融創9月初舉辦的中期業績報告會上,孫宏斌更是直言短期內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會放松,且購買預期仍將變化,因此融創要“腳踏實地,這幾年安全放在第一位”。

  碧桂園也不例外。據格隆匯報道,在碧桂園近日多個運營中心舉行的視像會議上,碧桂園主席楊國強提出,為了加強有效供貸,考慮把銷售率不佳及正負零為負的項目(即還未進行地面工程者)停工。

  大佬們在預警的同時,敏感的資本市場早已感受到了房地產行業形勢的不佳。

  東方財富(11.250, 0.21, 1.90%)Choice數據顯示,申萬房地產指數曾于今年1月摸到5829.84的高點,隨后便不斷下跌。截至9月28日收盤,申萬房地產指數報收于3683.85點,今年以來跌幅達到24.73%。

  具體來看,“萬融碧恒”四家房地產龍頭公司的股價都面臨不同程度的下跌。

  在2018年以來,萬科跌幅為21.76%、融創跌幅25.50%、碧桂園跌幅33.76%。其中,恒大跌幅最小,為18.55%。這或與恒大“護盤心切”有關。此前,恒大曾多次回購自家股票,僅7月就耗資超過30億港元用以回購。

  葉落而知秋冬將至

  與股價下跌類似的是,大佬們過去高昂情緒的逐漸回落。“葉落而知秋將至”,樓市凜冬將至的背后是他們對融資、負債、銷售、回款數座大山壓頂的焦慮。

  最明顯、最直觀的現象便是住宅成交量下降、房價下跌。自中秋小長假以來,就不斷有消息曝出樓盤“降價大甩賣”的消息。先是9月初,恒大傳來消息將啟動全國樓盤促銷活動,推出國內全部樓盤8.9折,最低可至7.4折(如果將全部優惠進行疊加)。

  而后萬科緊跟腳步,9月26日有媒體報道稱,廈門“首開萬科白鷺郡”推出特價別墅,89-110平米的聯排別墅,原價500萬,現一口價278萬,“五折大甩賣”震動了整個鷺島。

  重壓之下,郁亮在9月份上述例會上更是下了鐵令,“6300億元的回款目標是所有業務的起點、基礎和保障,如果回款目標沒有達成,我們所有的業務都可以停,因為這說明我們沒有任何資格和能力做下去。”

  對于銷售狀況及對行業的判斷,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與萬科取得了聯系,對方表示一切以公告為準。

  前不久,上海中原研究院發布了一組數據顯示,今年中秋假期上海新建商品房住宅成交僅3.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4.6%,創五年新低。二手房價格指數更是連續9個月環比下跌。

  房地產價格下跌、銷售量下降的背后,無不折射出房地產巨頭們對加快資金回籠的迫切。

  巨頭們對于資金的渴求,自2017年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愈發趨嚴之后變得日趨突出。融資成本高、融資渠道大幅收縮已經成為碧萬恒等房地產巨頭們當前的心頭病。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1月至8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106682億元。其中,國內貸款、利用外資和個人按揭貸款均同比下降。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房企自籌資金34959億元,增長11.2%;定金及預收款35447億元,增長15.1%。

  這意味著,房地產企業對自籌資金、賣房定金及預收款的內部造血能力依賴越來越強。

  然而,2018年9月下旬,一則“商品房預售制取消”的傳聞幾乎讓整個房地產行業感到無比緊張。

  一直以來,預售項目,也就是俗稱的“賣樓花”是房地產企業資金周轉的重要組成。新城控股(26.190, 0.01, 0.04%)(601155.SH)高級副總裁歐陽捷發布文章指出,沒有了預售資金,房企很可能將減少大約33%的資金來源,并對樓市住房供應等產生連帶影響。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向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解釋,“通過預售制度的變革,資金弱的房企是無法進行開發投資的,將對相關企業形成較大約束。”

  花式突圍各顯神通?

  除了直指房企資金鏈的“取消預售制”傳聞外,6月出現的棚改收緊傳聞,以及高懸未落的“房產稅之靴”,也都使得房地產企業越來越謹慎,越來越急于找到出路伺機突圍。

  何去何從?

  2018年9月26日,萬科以13億元將北京海南航空大廈收入囊中。

  一邊哭喊著要“活下去”,一邊斥巨資購入地產項目,這看似自相矛盾的動作背后,實則為北京萬科“曼哈頓計劃”的延伸。

  “曼哈頓計劃”又稱“存量改造計劃”,于2015年推出,旨在通過對存量地產進行改造升級,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3年來,北京萬科已經主導進行了西單商場、望京國際商業中心、通州萬科大都會等項目的改造。

  有著十余年房地產行業從業經驗的金先生向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分析,“萬科的存量房改造基本都是商業地產,這是房地產企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

  此番收購北京海航大廈,均價約為3.3萬元/平方米,而周邊商業地產均價大都在4至5萬元/平方米,甚至更高。

  “不久前炒得火熱的住宅租賃、長租實際上也是存量博弈。當然住宅地產與商用地產改造各有利弊”,金先生補充道。

  除了萬科,2018年3月,融創也與盛煦地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發起國內首只存量資產并購基金,涉水商業地產存量房市場;至于長租,更是吸引了招商蛇口(18.690, 0.11, 0.59%)(001979.SZ)、保利地產(12.170, -0.09, -0.73%)(600048.SH)、金地集團(9.070, 0.02, 0.22%)(600383.SH)、龍湖集團(0960.HK)一系列巨頭。

  如果說盤活存量尚屬于房地產行業體系內的調整,那么押注新能源汽車,則是更加大膽的嘗試。

  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發現,近年來,龍頭房企動輒幾十甚至幾百億元砸向新能源汽車領域。

  寶能將觀致汽車51%股權收入囊中,并用不到兩年時間完成汽車全產業鏈布局;華夏幸福(25.330, 0.27, 1.08%)(600340.SH)董事長王文學通過旗下知合出行,拿下合眾汽車控股股東位置,知合出行還投資了汽車租賃、自動駕駛等領域一系列公司。

  碧桂園則另辟蹊徑,試圖通過順德新能源汽車小鎮的建設,吸引汽車創新企業入駐,以此分享行業紅利。綠地控股(6.400, 0.00, 0.00%)也曾斥資15.5億元入股潤東汽車,不過不足一年便抽身退出。

  除此之外,剛剛頂著“A股新能源整車第一股”上市的北汽藍谷(10.450, 0.95, 10.00%)(維權)(600733.SH),復雜的股權迷宮背后,還暗藏著泛海控股(5.300, 0.00, 0.00%)(000046.SZ)、榮盛發展(7.980,-0.05, -0.62%)(002146.SZ)、綠地控股(600606.SH)諸多地產企業。

  房地產大佬們對于汽車如此熱愛,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向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分析,作為大宗生活消費品,房產、汽車都具有規模大,利潤高的特點。房地產業最輝煌的時代已經過去,汽車業雖增速趨緩,卻一直有提升的空間。因此對于房地產巨頭企業來說,“腳踏兩只船”是很符合投資安全的邏輯。

  更有意思的是,和萬科一樣,忙著戰略突圍的同時,龍湖、保利等企業也在今年進行了“去地產化”的更名。

  存量博弈、押注新能源。。。。。。對身處行業微妙時刻的房地產巨頭而言,哪條才是正確的突圍之路,或許只有時間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