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央“厲行節儉”、“八項規定”的實施,作為“三公消費”的主陣地中高檔餐飲業紛紛放下身段,尋求新的盈利點。近日記者走訪發現,省城不少中高端餐飲業不僅在菜品上“親民”,還試圖通過對店名的“親民化”改造,吸引大眾消費群體。
高端餐飲店名紛紛起“小”名
細心的消費者發現,省城一家原名為“豐盛漁港”的飯店已悄然更名為“威海老菜館”。“半個月前就掛上了威海老菜館的牌子了,”采訪中,記者看到,威海老菜館推出的親民套餐,在門前的LED宣傳屏上不時閃爍,在菜館二樓,不少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正在用餐。
據介紹,目前威海老菜館把百姓消費作為主攻方向,將家庭消費和周圍商業區的白領消費納入菜館的經營范圍,并調整菜品和菜價以滿足大眾消費的需要。“改名為了突出酒店新的特色,”威海老菜館的宋姓負責人坦言,吸引大眾消費群體踏入酒店就餐,是改名的主要推動因素,據這位負責人介紹,改名威海老菜館之后,酒店的上座率大幅度提升,家庭消費比以往增加一半以上。
正在就餐的小屈告訴記者,他以前從來不會進入這種裝修較高檔的酒樓就餐,“我來這里吃飯,確實是看到店名是威海老菜館,這樣的店名比較親民沒有距離感。”和小屈一樣,不少消費者表示,“看威海老菜館這個名字,感覺價格應該比較實惠。”
豐盛漁港酒店改名已不是新鮮事,之前高端酒店的代表魚翅皇,已經把名字改成了隨心圓。同樣,改名之后的隨心園,從名稱上減少了距離感。走訪中,記者發現,省城大街小巷的餐飲店,去高端化現象越來越明顯,“之前起名崇尚高調華麗,如今起名青睞低調親民。”
不改名生存就會成問題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時下省城高檔餐飲醞釀“改頭換面”的不在少數,很多酒店企業為了尋找新的盈利點紛紛從店名上做文章,“生意不好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從年前到現在都不太景氣,幾乎每天都賠錢,我們打算改一個店名,像我們這種高檔餐廳,奢華的名字如今反而成了負累,或許把店名改得更平民一點生意就能好一些。”采訪中,省城一家以高檔食材為名稱的酒店負責人李先生向記者透露。“現在看來,如果再抱殘守缺不轉型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就只能面臨被迫淘汰的局面。”上述李先生表示,哪一家餐廳率先改變經營模式,哪一家受益就最多,就越有可能成為行業中的翹楚。李先生坦言,改名之后的酒店火爆上座率也引得他們“蠢蠢欲動”。
在這一輪行業博弈中,記者發現,省城高端酒店走差異化路線,突出自身特色成為一種趨勢。豐盛漁港的宋姓負責人表示,之所以改成威海老菜館,另外一個原因是為了自身的海鮮特色。“威海老菜館這個名字既讓人感覺實在,也讓人感覺正宗。這正是我們的優勢所在。借著這一次大環境的變化,眾多高檔餐飲降價改名的宣傳造勢,餐廳適當降價,改名的效果可能會很好。”記者孔蕾實習生阮夢溪張錦改店名是 最劃算的戰術如何在高檔餐飲業度過寒冬已經成了壓在所有從業人員心頭的一塊石頭,高端酒店轉型進入大眾消費領域,無論是推出平價菜還是改個親民的名字,無外乎都是為了尋求新的盈利點。“其實酒店改名就是在改變消費者對自己原有品牌的心理認知。”營銷專家王廣偉分析道,“就像我們之前朋友聚餐一般都會選擇店名用詞更加大氣和華麗的酒店,顯得比較上檔次。改名之前的高檔酒店賣的就是人們對高檔次的一個需求,而現在的大環境下,高檔酒店要做的就是去迎合大眾市場。”“高檔酒店改店名是最劃算也是最有效果的方法,在改名的宣傳過程中又是二次營銷,平民化的店名淡化了原有的格調,打破了消費者對高額消費的恐懼,變得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王廣偉認為,不管怎么說,酒店改名的受益者還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