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勤 :12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距離考試還有兩個月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這天,正在家里看書的張亞勤突然右上腹部劇烈疼痛,冷汗直流。到醫院一查,診斷是勞累過度引起的急性肝炎,必須進行住院治療。住院就意味著要放棄當年的高考。母親安慰他,說他的年紀還小,可以遲一年再考。但張亞勤生平第一次反對母親說:“不行,不考就等于徹底失敗,一定要考。”母親拗不過他,只好一邊照顧他,一邊幫他把復習資料拿到病房里來。就這樣,在醫院的病床上,伴著消毒水的味道,張亞勤一邊輸液一邊學習,準備高考。
有驚無險。1978年7月,12歲的張亞勤和全國的600萬考生一起走進了高考考場。那是“文革”后正式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十年上山下鄉,無數學子在田間地頭、牛棚豬舍旁刻苦學習,只為等待這一時刻的來臨。從影像資料中可以看到,當時考場上考生年齡參差不齊,三四十歲的考生也很常見,甚至有些考生的子女的年齡都比張亞勤大。盡管年紀小,在與成年人同場競技的考場上,張亞勤的表現絲毫不遜色,他的信心不輸給任何一個成年人。
一個月后,高考成績公布,盡管張亞勤的成績十分出色,但比當年中國科技大學在山西省的錄取線還是低了十分。就在他以為自己要和中科大失之交臂的時候,三位華裔科學家的一個創舉改變了他的命運1978年3月,李政道、楊振寧和丁肇中聯合倡導在中科大創建首期少年班。少年班有一個獨立于高考之外的招生考試。這時距離少年班考試只有差不多兩個星期了,考試報名已經接近尾聲。那時候的少年班不像現在是統一報名,而是推薦報名,由老師推薦到學校,到市里,再到省里,一級一級上報。到真正報名時家人才知道報名程序,而這時候老師已經將考生名單上報了。離考試只有幾天時間,報不上名,就意味著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功虧一簣了。張亞勤沒有放棄,他和母親直接找到了省招生辦。由于時間倉促,他連考試科目都不知道,只能借來一些很老的習題集翻看。
張亞勤當時已經聞名山西全省,如果他能成為少年大學生,也將是山西省的一大榮譽,所以當母親帶著他向招生辦主任說明情況后,對方馬上爽快地答應將張亞勤的名字加進考生名單。
“皇天不負苦心人”。7月的一天,張亞勤領到了夢寐以求的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錄取通知書。人們爭相傳頌著這個奇跡“12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比寧鉑還小的大學生”……一時間,張亞勤成了整個山西省的驕傲,《太原報》、《山西廣播電視報》、《山西教育報》……省內的各大報刊紛紛報道了他的“事跡”。(齊魯晚報)
李開復:哥倫比亞大學更符合自己性格
1978年年底到1979年年初,我已經是一個十一年級的美國高中生。這意味著,我將邁出人生至關重要的一步,申請大學。SAT成績出來了,雖然數學考了滿分800分,但是英文我考得非常不理想,只有550分,這離哈佛的平均錄取分數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我并沒有死心,在那段時間里,我全心全意地準備自己的申請材料。因為在美國,入學申請中包括SAT成績和社會履歷等綜合考量因素。相對臺灣的單純看重分數,這種評判標準還是要有彈性得多。因此,我依然存有一線希望,我非常真誠地寫了一篇我認為很好的作文,談到未來中美關系的展望,和作為一個在美國的中國人,我希望為此努力的夢想。另外,我在其他申請欄目里說明了SAT分數不夠高的原因,我告訴老師,我是一名外國學生,因此外語成績多少會打一些折扣,希望學校能夠看在我杰出的社會活動方面,給予我肯定。哈佛是我最大的夢想,我盼望著奇跡發生。
與此同時,我也在積極地準備其他大學的申請表格。整整一個月,我準備了12份申請表格,全身心地投入這場戰斗中。而橡樹嶺高中的老師們,那個時候肯定“煩死我了”,“哪有人申請那么多學校,準備那么多推薦信的?”那個時代沒有電腦,每打印一封信,都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通過打字機打出來,一有錯字,就要撕掉重打,需要花費不少工夫。
雖然心存僥幸,但1979年4月的一天,我還是收到了哈佛的拒絕信。對于還沒有什么挫敗經驗的我來說,這雖然算不上致命一擊,但是也足以讓我心灰意冷。隨后,我收到了斯坦福、耶魯和普林斯頓的“waiting list”。所謂waiting list,叫做“候補人名單”,最終,這三家候補的大學也沒有向我敞開懷抱。
不過,在收到這些拒絕信的同時,哥倫比亞大學向我拋出了橄欖枝。又過了幾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也給了我offer。 我后來的經歷證明,哥倫比亞大學年輕、活潑、新銳、自由的學風使我一生受益,而正是哥倫比亞大學比較自由的轉系制度,讓我迅速找到了自己一生的鐘愛——計算機。(新東方問吧)
郭去疾:從“電腦娃娃”到“計算機神童”
1984年1月24日,鄧小平在首次南行的時候,一路上沒有對深圳特區做任何“裁決”,只是在中航技進出口公司工貿中心與電腦下棋時叮囑了一句:“學電腦要從中學生,從娃娃抓起。”
郭去疾表示,自己就是首批被“抓”到的電腦娃娃。小學4年級第一次在學校機房接觸計算機,郭就深深入迷。小學期間多次參加中學的計算機編程比賽,得過各種大小二三等獎。
后來郭去疾終于“修成正果”,以“省計算機編程大賽一等獎”的身份被保送到頗具傳奇色彩的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1978年,中科大創辦的少年班開了我國超常兒童高等教育之先河。由于七八十年代曾經出過幾個“神童”,其中包括如今已任微軟全球副總裁的張亞勤,科大少年班也因此被人們叫做“神童集中營”。
據悉,由于少年班學生年齡普遍偏小,曾引發過一些心理以及生活能力方面的問題。后來發展了一批正常高考錄取的學生,郭去疾恰好又趕上了這一波。
準確來說,郭去疾當時被保送到的不是“少年班”,而是“零零班”。據悉,這是由幾十個“尖子”新生組成的班級,與“少年班”共同接受強化培養。
實際上,郭去疾不僅是一個“計算機神童”,還是一個“學習狂人”。記者在網上搜索“郭去疾”發現:當年成都市石室中學有個叫郭去疾的學生,從讀小學至高中畢業先后參加了多個學科的競賽三十余次,幾乎次次獲獎,被評為“蓉城十佳未來建設者之星”。
電視臺對他作過專訪,當被問及是如何能取得這樣優異的成績時,這位“獲獎專業戶”還曾與伙伴們分享過制訂復習計劃的重要性。
也可能是在學習上游刃有余,這位對計算機癡迷的少年在大學沒有選擇計算機專業,而是學習了電子工程。在郭去疾看來,電子工程專業更有挑戰性,“計算機這塊已經鉆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