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彭彥偉
6月1日12時起,黃渤海區迎來了第19個伏季休漁季,這也就意味著今后的3個月里很多漁民失去了常規的經濟來源。本報記者前往日照、威海、煙臺等地探訪,了解漁民在休漁期的生存狀態。
今年38歲的金立磊是日照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路街道金家溝村第二年輕的漁民,17歲就下海的他已經在海上漂泊了20多年。剛開始只要下海就掙錢,而在剛剛過去的捕魚季,金立磊賠了五六萬元。金家溝村原先有百余條船,如今剩下不到五十條。掙錢少,干活累,捕魚讓年輕人避之唯恐不及。
船老大自嘲收入不如雇工
雖然正值休漁季,但金立磊并沒有閑著,補網、修船,為下一季出海捕魚做準備。
說起這20多年的捕魚生活,金立磊感嘆越來越難干,“之前只要下海就掙錢。”金立磊有一條60馬力的船,在剛剛過去的捕魚季他干了5個月左右,毛收入不到30萬元。雇了4個人,每人每月的工錢在8000元左右,4個人5個月的時間總工錢在16萬元左右,柴油的價格在10萬元左右,家里還雇著工人補網,工錢大約在3萬元左右,修船的費用大約在1萬元。
今年雇的工人有一個在船上出現意外腿部骨折,“現在還在治療中,已經賠付了2.5萬元。”這樣算下來,他這一個捕魚季不但沒掙到錢,還往里賠了五六萬元。
“我們都是一起出海,船的型號以及雇的人都一樣,收入也基本差不多。”今年47歲的金立柱說。
“近海根本沒貨。”金立柱說,海上資源越來越少。只能加大船的馬力往深海里捕撈來彌補。他的船也從剛開始的12馬力增加到現在的60馬力,油錢比從前多了不少。
“3年前雇一個捕撈工每人每天在100元左右,今年上升到300元左右。”金立柱說,“我們辛苦捕撈一季,還不如雇工掙錢多。”
“海上太累,一年到頭沒時間休息”
金立磊今年38歲,是村里第二年輕的漁民,“還有一個35歲,他年齡最小。”金立磊說。金立磊17歲跟著父親出海,父親今年剛60,由于身體原因早就不能下海,現在一家企業里打零工。
老一輩漁民即將“上岸”,而年輕一代卻沒人愿意再捕魚,“太累,風險太大,我也不會讓孩子再從事捕魚。”村民金建華的話道出了大多數漁民的心聲。金家溝村現在最年輕的漁民35歲,再往下就斷了檔。
“一年中就算休漁季也還要補網、修船,一年到頭沒個休息日。”金建華說,“臘月廿九、三十收網,正月初二就要下海,過年都休息不了幾天。”勞累風險的環境加上掙的越來越少,不少漁民已經選擇退出。據了解,短短十年,金家溝村從當初的百余條船到現在剩下不到五十條。
雖然人工費日益上漲,但想雇一個好的捕撈工卻越來越難,“年輕人現在根本不干,年紀稍微大一點的也不能干,總是那些人,每年還有人選擇退出。”金立柱說。除了人工,還有一個勁上漲的油價,“從之前的4塊多到現在的7塊多,幸虧現在國家還有一部分燃油補貼,要不然沒幾個人能堅持下來。”金立柱說。
常年海上漂,老了難出海
雖然現在捕魚掙錢越來越難甚至還面臨賠本的危險,但是讓已經在海上漂泊了大半輩子的漁民們突然跑到陸地上營生,他們還真不知道干什么。“除了捕魚也不會別的技術,就算是出大力,到了這個年紀身體條件也不允許了。”今年46歲的金建華說。
由于常年在海上漂泊,漁民們的身體普遍都不是很好,基本都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毛病,“我的兩個膝蓋不好,蹲下的時間一長就站不起來了。”金建華說。在記者采訪的5位漁民中,他們的手指關節明顯要比一般人粗很多,并且都有些變形。
一般說來,漁民最多干到50多歲,“一過50,身體反應就越來越厲害,根本沒法出海。”金立磊說。至于不出海以后能干點什么,金立磊告訴記者,也就和他父親一樣,給人看個大門,打點零工。金立磊的父親今年剛60歲,牙齒已經基本掉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