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隔離樁被撞得傷痕累累,而它也“暗算”了不少行人。本報記者 王媛 攝
本報6月18日訊(記者 趙偉 實習生 任麗媛) 在經十路慢車道上,一些地方豎立著隔離樁,防止機動車進入。但一些市民也稱,這些隔離樁存在安全隱患,一些騎車人經常撞上,希望相關部門通過其他方式阻止機動車占道。
16日,市民孫先生反映,當天下午,在經十路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西校區(qū)南門,一輛新車出門時不小心碰歪了門口的隔離樁,“這個隔離樁放在這里太危險了,成了阻礙交通的障礙,應該去除。”
17日上午,在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西校區(qū)南門口,記者看到了孫先生說的那幾個隔離樁。在校門口西側的慢車道上,共豎著三個高約40厘米的鐵質隔離樁,間距1米多。隔離樁表面被撞得坑坑洼洼的,且都出現了松動,孫先生用兩手還能拔出來其中一個。不少騎車人經過隔離樁時,都小心翼翼放慢速度。
“隔離樁設立了有三個月,經常有人騎車撞上去,都已經撞壞了。”孫先生稱,前幾天看到一個年輕人騎電動車撞在隔離樁上,翻車后,人都跌落到了綠化帶里,“多危險啊,不能等出了人命才想辦法解決吧?”
學校門衛(wèi)宋先生也說:“平均每周都會看到有人騎車撞上隔離樁,尤其到晚上看不清路,更容易發(fā)生各種事故,真是太危險了。”
“我的車就被隔離樁碰過。”騎電動三輪車經過的魏先生介紹,他經常騎三輪車從這里經過,車子兩邊離樁也就有5厘米距離,很難把握,“最近就有兩次撞上,車輪都被撞壞了。”
記者從學校門口往東望,經十路慢車道上每隔幾十米就設有一組隔離樁,其中,學院往東過了一個十字路口所設的隔離樁就是四個鐵樁,間距更窄,也都有被車碰的痕跡。
慢車道上的隔離樁,不少市民稱是為阻止機動車進入。“初衷是好的,但也不能帶來另一個安全隱患。”不少騎車經過的市民建議,慢車道不允許機動車行駛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措施,比如監(jiān)控攝像,或者選擇用塑料制成的隔離樁也比較安全。“設立鐵質隔離樁就像埋在道路上的炸彈,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消除這些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