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中渡邊曾說:大學便是無聊的,上大學便是為了鍛煉自己忍耐無聊的能力。不知者以為渡邊讀的是一所很爛的學校。實則該書作者村上春樹畢業于著名的早稻田大學,而《挪》一書是作者年輕時代的寫實。以此論,今日我這些關乎中國大學現狀的閑筆,倒也不見得是對我國高校的褻瀆。
當今大學之主要基調,便是墮落,雅曰自由。大學生在大學之初稍為墮落是應該的,畢竟大部分是剛從籠牢里出來的肖申克——小部分像老布那種已經被監獄體制化的異類除外。大一無所不為,參加七八個社團并為成能在社團里混得一官半職而奮斗、沒日沒夜玩游戲看電視看電視劇、十點過后到籃球場混到十二點、唱歌唱通宵、心情不爽便到千里之外和戀人歡度不是假期的假期,諸如此類,不足一舉。于是乎大二上是被學校退學的最高發時期。按照事物發展的拋物線,大二上應是大學墮落的極限,照理大二下便可像09年的中國經濟觸底反彈。很多人亦于大二上太過墮落而深有負罪感,信誓旦旦下學期必回復高三一半的狀態。然而,到了大二下方知,墮落這事,只要想,是沒有極限的。
最主要的體現便是翹課。新學期我們看到那些戴著眼鏡的大一新生們背著包騎著車沖著去上課便覺得不可思議,敬佩之余不忘倚老賣老式的嗤之以鼻。果然沒多久,他們便變成了新一代的我們?梢姲貤钪袊鐣靖渍撨m用范圍之廣。
大一翹課族終歸是少數。大概從大二上開始,翹課便成為了幾乎所有大學生們的公選必修課。此時一般同學見面便如此對白:
A:你沒課?
B:有啊
A:(故作不知)那你還在?
B:翹了
A:(堅定地點點頭)其實我也有課,也翹了。
說來學校里應該很多人都是曾經的好學生,現今變得連課都不去上了,這倒是奇事。身為學生的我們為何對上課失去熱情?
原因之一:學生對專業課程不感興趣。高考所導致的重分數輕興趣的專業報考制度造就了大批對自己專業極度不感興趣的大學生。上課對這些學生而言便是精神的折磨,好比讓林黛玉學怎樣殺豬賣豬肉,而讓張飛學怎樣繡花練書法。有人說現在的學校不是可以轉專業嗎?諸位,須知轉專業必須要在原專業排名前列。本身學生已對原專業不感興趣,怎樣苛求他們在這個專業里排名前列?當然少數極能為著理想忍辱負重的勾踐們除外。因而大學四年對于這些學生而言,便是一種對父母義務性的“混”。上課?呵,到了教室也是睡覺或者看其他書。
原因之二:部分課程設置得比較弱智。例如必修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鄧三、馬基等,是理工科學生乃至所有大學生均比較討厭的課程。為何討厭?恕我努鈍,倒是不得而知。另外某些課程,用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教材。至少短期來看,學不學無多大區別。這也怪不得學生的急功近利,人的大腦容量畢竟是有限的,能不塞垃圾就最好不塞。
原因之三:部分老師令學生大失所望。都說當今中國之大學,為一流的學生,二流的老師,三流的管理。這句話倒也似非空穴來風。二流的老師并不是說老師的素質不佳,畢竟口齒不清,純屬胡扯的老師還是極少數的,至少我還沒有遇到。二流的老師是指因體制所限,絕大部分的老師把主要精力置于科研項目上,畢竟那才是能給老師帶來實際利益的東西——畢竟老師也是人,也得買房子買車子,養家糊口。所以教學方面必定是有心而力不足。大多數老師均是上完課拍拍屁股走人,最多只給學生留下個“泡泡糖”(PPT)。
原因之四:部分課程令學生聽而生畏。此以理工科為主要。中學聽課是聽懂了也要堅持聽,大學聽課卻是聽不懂也要堅持聽。大一上時很多學生還覺得聽不懂很惶恐,大一下便覺得聽不懂也并非什么大不了,大二更是覺得聽不懂才是大多數人之常理。“懂了便是不懂,不懂那才是真懂”。當然,少數IQ極高及對專業課程有著極度濃厚興趣比高三還勤奮的學生除外。老師自然也知道很多學生聽不懂,但整個學期就那么幾十個學時,而這本教科書又這么厚,因而只有往前趕。
原因之五:學校考試的“人性化”設置。盡管課程難,考高分難,但是想通過考試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容易的。首先,平時的成績一般占30%,一般人靠抄作業,能夠應付偶爾一兩次的點名,平時的成績總還是有的。另一方面,盡管課堂里老師講得深奧如海,考試卻一般是淺顯如湖。畢竟老師有老師的考慮。題出得太難,掛的人太多,就得另外安排補考、重修。每年積下來的陳年舊谷如太多,倉庫便沒法擺,還需要大批人力物力以維護,劃不來。倒不如相互退一步,皆大歡喜。
原因之六:學生高超的自學能力及應試技巧。能考上大學,畢竟腦里不是進水的。即便考上大學的未必是優秀的學生,但必是應試技巧高超的學生。少數運氣特別好或走后門的學生除外。到大學初尚且惶恐課程這么難能否順利畢業,但不久即發現其實大學與高中是沒有多大區別,高中用青春與健康練就的那套應試技巧還是能用。平時30%的成績是必拿的,不管是用什么手段?荚嚽皟芍,必定要逐漸推開其他俗務,扛個書包上自習室或圖書館,一學期的書一周之內看完。另外把老師的泡泡糖啃了,把歷年的試卷拿來狂做一通,上得考場,把會做的都做了,不會做的盡力蒙,把會的公式往上一堆,整張試卷寫滿80%,大概這門課就可以過了。至于高分嘛,高分是留給那些想拿獎學金日后當科學家工程師的高材生們的?上н@部分人畢竟占少數。
原因之七:學生翹課的低機會成本。有人問,學生翹課,老師不會點名嗎?不會關系到學生的平時成績嗎?這是一般人都會想到的,但有如此想法的人只怕是行外之人。首先,大多數老師是比較“人性化”的,我特意加上雙引號,表明老師如此做法也是無奈之舉。老師也是當過學生的,或許他曾經也是翹課行列的積極分子,就像李開復爆出的和他一塊上課卻趴在桌上睡覺的奧巴馬,后來不是到哈佛當了老師?他或她也知道自己所教的課程對學生而言未必有用,學生未必能在短短的兩節課上聽懂,很多學生來了,也是睡覺發呆,人在而心不在。便不如對學生稍為寬松點。老師往往會在人數較多的情況下點名,這樣檢查出的終究是少數人,不會觸犯大多數學生的利益。有時叫學生隨堂交紙條,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放水。因為老師也知道很多學生可以用多種筆跡為自己的哥們代寫紙條的。當然老師這樣做是有前提的。至少你考試得通過。其次,體制所限,學生擁有對老師的評教權。如果老師在出勤方面做得太絕,則此老師在廣大學生的印象并不會很好,其評教得分也不會很高,終究是不利的。
那學生翹課,都干些什么去了呢?
那就太多了,畢竟大學生嘛,個性各異,脫離了課室的羈絆,便有了各種選擇。
一、好學生型。此類學生,視名次與分數為命根,照理不會翹課。但他們既然翹亦有其翹的理由,一般是覺得老師智商比他們還要低,上課一堆廢話,不如自己自學。因而他們翹課一般是把學習陣地轉移到了圖書館或者自習室。更巧妙的是,他們的自習室很可能便在上課教室的隔壁,以便一旦老師心血來潮點名,他們便可收到同學的緊急短信馬上跑到上課教室理直氣壯地喊聲“到”。
二、留學生型。此類學生,堅定地相信偌大個中國都容不下他一個爺,似乎生來便是要出國留學的。因而他們紅寶書日不離手,比專業課程還重要。有時碰上“寄托”考試就在眼前,便可視中國課程如糞土,唯有狂背紅寶書為高。還上什么課,找個清靜地方背英語單詞才是王道!
三、墮落型。此類學生,個性飛揚,唯求自由,率性隨意。對他們而言,翹課是不需要理由的。或者說,任何事皆可成為理由。例如:一、去了也聽不懂,倒不如不去,反正又不點名;二、昨晚玩游戲玩到了兩點,今天起不來;三、今天有NBA!錯過了便不可再,畢竟科比已不再年輕;四、學生會老大交給我一個策劃,我得在明天之前把它趕出來;五、女朋友千里而來,我得好好陪她;等等。
那么,大學生翹課之盛行是否代表中國大學教育之沒落呢?那我不得而知。我所知道的是,我們前輩的前輩便是這般過來的,而且似乎絲毫不影響中國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進軍的壯志與步伐。
末了卻擔心本文觀點有點以偏概全,可別要一棒子打死太多人,尤其那些從不翹課的好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