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多位權威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11·22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直接機理是輸油管線與排水暗渠交匯處的管線腐蝕嚴重,引起原油泄漏,流入暗渠,空氣和原油在密閉空間里混合。在原油泄漏后,救援處置中違規操作觸發了爆炸。
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爆燃事故再調查
11·22事故原因初顯:管道布局欠合理,違規作業引發爆炸
事故調查方向已然清晰。此后,“對管道的標準、運行及企業、政府的聯合應急措施都會提出建議”。
“11·22”事故七日之后,在離爆炸地點齋堂島街10余公里的一家酒店,已有來自國家安監局、公安部門、石油系統和研究機構的50余名專家陸續加入調查工作。卷入事件的地方政府和中石化公司人員不斷往來酒店,送來圖紙和材料。
一位參會人士記得,安監總局官員要求,“要把歷史情況,把檔案都查清楚。”調查組要求各方提供的報告需寫清楚細節情況,加蓋上公章。證據鏈條已經明確指向此次特大事故的原因。
多位權威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11·22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直接機理是輸油管線與排水暗渠交匯處的管線腐蝕嚴重,引起原油泄漏,流入暗渠,空氣和原油在密閉空間里混合。在原油泄漏后,救援處置中違規操作觸發了爆炸。
事故和當地的管線布局也有關系。事故發生地段管線布局不合理,造成管線腐蝕嚴重,膠州灣潮汐的運動可能將原本應流入海里的原油倒灌,逆向漂移至齋堂島街區段,造成爆炸在人員相對密集區發生。
此次事故發生后,國務院成立了事故調查組。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在從當地兩級政府和中石化集團相關公司獲得材料并初步分析后,調查組在前期技術鑒定環節分工成“泄漏調查”組、“爆炸調查”組、“應急總結評估”組和“市政調查”組,擬分別撰寫相關內容,形成最終報告并提出相關建議。
因此,“11·22”事故調查方向已然清晰。此后,“對管道的標準、運行及企業、政府的聯合應急措施都會提出建議。”一位參與相關工作的專家說。
然而,外界高度關注此次事故對油氣運輸格局的影響,事故初步調查顯示出,在中石化集團架構下管網運營應急責任存在錯配。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官方研究機構曾提出將“油氣管網”從油企中剝離的建議。在11·22事故發生后,管理中石化管道的中石化管道儲運(分)公司將網站首頁調為黑白色,中石化集團以這一非完全獨立的分公司管理各地管網的模式仍在廣受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