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暗渠的管線
現場初步調查顯示,東黃管道腐蝕嚴重,當天造成大量原油泄漏,進入排水溝。而排水溝暗渠形成密閉空間,油氣和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條件。
調查組專家初步討論認為,在應急作業時,相關企業違規使用非防爆電器,并且很可能也沒有對施工環境進行油氣指標檢測,因此沒有有效防范措施。該管道區段附近有下水道穿過,將兩者隔離后,管道通過的排水暗渠,形成了密閉空間。
黃島區規劃局相關人士介紹, 1995年7月,黃島區規劃土地局委托了海軍工程設計局,為整個暗渠做了設計,整個暗渠全長1.4公里。檔案資料顯示,在橋涵下方,垂直于橋涵方向有一條輸油管。后續如何更改尚不確定。
“中石化管道公司存在治理隱患,沒有及時發現,尤其像這么大個洞,肯定能檢測。他們希望改,但是也沒有改成。”一位參與調查的專家表示。
當地市政部門的一張城區排水示意圖顯示,事發現場的排水系統呈“人”字形分布。開發區區內有兩條支渠,一支沿舟山島路路段埋設,一支沿齋堂島路埋設,在齋堂島路劉公島路路口,兩條下水管道會合,匯總到齋堂島街一條7米寬的下水總渠道中。這條下水總渠道分別于劉公島路、秦皇島路交叉口,然后穿過麗東化工廠,自南向北流入海中。
事后證實,發生下水道爆炸的路段,幾乎和兩條下水支渠以及下水總渠道完全吻合。其中,距離爆燃點最近的齋堂島路北路段下面是總渠,受損情況最為嚴重,路面完全崩裂,兩側樓房玻璃破碎,樓層微傾。而較遠的逆流而上的舟山島路下水道離爆燃點還有一公里左右,受損相對較輕,路面雖然拱起,但并未崩裂。
其中原因可能與潮汐有關。事發當天,凌晨3點至8點位漲潮期,8點至10點25分屬退潮期。3點鐘漏油后,正值海邊漲潮,海水倒灌。所以,泄漏的原油不但流向下游,還逆流漂上人口密集的下水道上游。而這亦對油污處理造成了困難。
專家組成員說:“這么多的油,你也不敢用水沖。沖完了,把油都沖到海水里,一是污染嚴重,二是短時間處理不了:一漲潮,海水倒灌,原油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