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亂象背后,是什么原因在作怪?
政府:缺法規,更缺監管
有專家認為,從目前情況看,快遞業相關法律和法規尚不健全,暫時造成法律法規上的漏洞。一個首要問題就是快遞企業的服務質量標準尚未明確。如頒布的《快遞業務操作指導規范》雖然對各種快遞業務做了具體的規定,但對于違反了這些規定的企業如何去處罰、消費者利益受損害如何鑒定責任等,沒有具體規定,導致一些快遞企業有法不依,不按照規定去執行,消費者一旦出現包裹被調包、破損、延誤等,維權很艱難。
但也有專家認為,目前關于快遞業的法律法規是比較完善的,但監管的乏力導致其在執行中大打折扣。”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教授陳鵬飛表示,法規出臺后,監管部門未能嚴格監督企業執行落實,多數違規企業也并未依法受到處罰,在這種情況下,再完善的法律也很難起到實效。
企業:以服務質量為代價的急速擴張
根據《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規定,經營同城快遞業務的,快遞業務員中持有初級以上快遞業務員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不低于30%。經營省內異地快遞業務的,快遞業務員中持從業資格證書的比例不低于40%。媒體在調查中發現,多家快遞公司招收快遞員無任何學歷門檻,只要拿著身份證來應聘即可應聘成功,沒有任何學歷要求或資質要求。
此外,國內多數快遞企業實行的是成本較低、更利于快速擴張的加盟模式,由于管理松散、準入門檻低,此類企業一直是發生各種違法違規現象的“重災區”。比如,根據《郵政法》規定,郵政企業應當依法建立并執行郵件收寄驗視制度。用戶拒絕驗視的,郵政企業不予收寄。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卻大打折扣,淪為一紙空文。許多快遞員工資是記件制,驗視會花費時間降低收入,加之顧客反對隱私受侵,在僥幸心理下,一些快遞員干脆對寄件直接放行。
對此,重慶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表示,加盟模式下的競爭是嚴重同質化的,以低價競爭為主,必然帶來利潤的減少和服務質量的下降。同時,加盟模式還導致總公司與分公司、加盟網點之間的關系更為松散,對基層員工的管理和培訓很難做到嚴格規范。
網購,已然越來越多人的一種消費習慣;而且在電商帶動下,未來快遞行業依然會保持高速增長狀態。但是,如果上述快遞亂象不能有效解決,那就像是在快遞業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正因如此,終結快遞業的“野蠻生長”,是一件再也拖延不得、需要及時送達的“快遞”單。
專家建議,要根治“快遞亂象”,既需要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加大監管、處罰力度,確保法律法規落到實處,更要在快遞業的經營模式上“動手術”,逐步將加盟模式改為直營模式,保證利潤水平和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