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越來越多的青漂一族收起一年的疲憊,打點行囊,踏上回家的旅程。在春運回鄉的人潮中,記者選取了三個代表人物:在青島打工已有20年的河南人侯新昂、寫書記錄島城零工生存狀態的濱州人孟令新和出生于1989年的陜西新生代農民工馬強,通過他們的經歷透視青漂的生存狀態。
除了旅途中的舟車勞頓,每次回鄉,談起在青島的城市生活,總少不了謀生的艱辛。對于侯新昂、孟令新、馬強們來說,這座城市既帶來挫折和迷茫,也醞釀夢想和希望。他們走出遙遠貧困的家鄉,走進陌生的城市,在城市化的飛速發展中辛苦打拼,期待夢想有一天能真正在青島生根發芽。記錄他們的故事,也是在追尋那個由來已久的問題:進城這條路,還要走多久?
■返鄉一年中最幸福的事情
1月22日,侯新昂帶著妻子坐上汽車,返回河南南陽老家。春節回家前的幾天,是他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 。他和妻子跑到臺東,花幾百元給孩子挑選了兩件過年穿的新衣服,又去超市買來各種玩具和零食。他們印象中孩子的模樣,還停留在一年前用手機拍攝的照片中。而在電話里,父母告訴他們孩子又長高了。他們擔心,孩子正處在長身體的年紀,新買的衣服會不合身。
盡管要忍受擁擠的春運,在過去20年里,不管掙多少錢,每到春節,侯新昂都想回家過年,因為這是為數不多的能回家的機會。1997年,他在青島待了3年之后,第一次坐上火車回家過年。那一年,他提前兩天就到火車站售票廳排隊,才買到一張座票。從窗戶爬進車廂之后才發現,能上火車就已經很幸運。座位早淹沒在擁擠的人群里,他只好在過道里睡了一晚上。之后,青島開通了直達南陽的汽車,回家的車票才不再千金難求。
過年最幸福的時刻,就是跟家里人坐在一起,“炫耀”自己一年來的收獲。而那些經歷過的困難,卻從來不愿提起。侯新昂還記得剛來青島的第一個春節。那是1994年,年底的時候,17歲的侯新昂正準備買一些青島特產帶回河南老家,工地老板卻拿著拖欠的工資跑了,干活的人一分錢沒有領到。買不起回家的車票,他和幾個老鄉只能待在工地。除夕的時候 ,他們看著春節晚會,商量著一起包頓餃子吃。但是,他們沒有一個人會包餃子。侯新昂說,當時他們憑著印象,把面團拍成一張餅,然后把肉餡包起來。每人都吃了一大盤之后,才發現餃子沒有煮熟。“當天晚上就發燒,拉肚子,一直在床上躺了四五天才好。”侯新昂說。直到三年后,自己在青島工作穩定了,才買了一張春節回家的車票。
1月20日,25歲的馬強也坐上了回陜西渭南老家的火車。有了多年春運回家的經歷,他不愿意再帶著大量行李擠火車。一周前,他把在青島買的茶葉和海產品通過快遞寄回家里。初中畢業后,他先是到西安,后來去了廣州,去年又來到青島打工。在外面漂泊了九年,無論車上多擠,每年春節他都會準時回家過年。
今年,馬強輕松搶到了回家的車票,可他遠在廣州打工的妹妹卻沒有這樣幸運。馬強發動身邊的朋友幫忙,每天準時等著放票的時間,連續等了十天,才幫妹妹買到一張回家的車票。馬強最大的心愿,就是全家人能夠過個團圓年。來青島一年后,馬強學會了電子商務 ,發展前景還不錯,這也是讓他最高興的一件事情。馬強希望,在未來三年內買上房子,然后將父母接過來一塊生活,在青島定居,再也不用為春節回家發愁。
當侯新昂和馬強已經回到家鄉準備過年時,37歲的濱州籍農民工孟令新還在忙著打一份零工。“單位已經放假了,反正現在回老家也沒事 ,朋友在世園會那邊給我找了個零活,一天200塊錢。”孟令新說,他的工作很簡單,就是幫一個施工隊安裝雕塑。
孟令新已經在青島工作了接近7年,現在他每月有2800元的穩定收入,閑暇時還會去勞務市場打零工。在青島,他結交了很多同樣喜愛打工文學的朋友,希望能留在這里實現自己的夢想。令他苦惱的是,留守在家的妻兒生活上面臨各種不便,把他們接到青島,又要面臨高昂的生活成本。
每年過年回家,孟令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給孩子買禮物。去年回家的時候 ,他給兒子買了一把玩具槍。兒子今年已經上小學,孟令新還是給他買了各種玩具。“要過了正月十五再回青島,多留出一點時間在家陪陪孩子,”孟令新說,因為長時間不見面,兒子見了自己有一種陌生感。盡管心里很難受,但為了養家糊口還是要出來打工。
■漂泊從農村擁向城市
每年春節,像候鳥般往返于青島與老家之間,這樣的生活,侯新昂體驗了近20年,孟令新也有近7年的經歷,年輕的馬強則是第一次。這樣的候鳥生活,源自他們與青島這個城市的結緣。
1994年,17歲的侯新昂踏上了鄭州到青島的火車,跟隨同鎮的人到建筑工地上打工。彼時,我國正值第二批農民工進城潮。1992年鄧小平南巡并發表重要講話后,全國各地經濟快速發展 ,吸引了大量農民進城打工,平均每年增長1000多萬人。青島于1994年提出了建設國際化城市的目標,并制定下發了《青島市關于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實施意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青島需要的農民工數量越來越多。
夾在農民工進城的浪潮中,侯新昂感到一切都是那么新鮮。從火車站出來,坐上開往城陽的大巴車。車到站后,他們背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跑到機場,看了3個小時的飛機。此后的幾個月,只要在工地上干完活,他都會坐到機場外面的空地上,看著一架架飛機不斷地起飛、降落。回憶起剛來青島的情景,侯新昂說,這是他第一次走進大城市,看到更加廣闊的世界。對于這座城市,他開始有了很多的想象。
相比侯新昂年紀輕輕便來青島闖蕩,孟令新來青島之前曾在濟南有一份體面而有前途的工作。1998年 ,孟令新中專畢業后,先是到濟南市玻璃廠工作。由于工作努力,他被調到濟南市魯泉水泥廠,出任辦公室主任兼團支部書記。也正是由于這份工作,他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0年,5000元就能在濟南辦理一個城鎮戶口。當時正好趕上單位蓋集體房,每平方米600元。不過,由于擔心房產證辦不下來等問題,他并沒有買房子。“自己錯過了留在城市的一個機會,”孟令新說,2004年工廠倒閉,只能回濱州老家種地。從一名工人又重新變回一個農民,孟令新有些失落。沒過多久,他就到濱州市找了一份工作。但他發現,那里并沒有實現文學夢的土壤,在別人的指引下,他輾轉來到了青島。
2007年,孟令新剛到青島的時候,認識的人不多,也沒什么門路。聽說打零工每天能掙七八十塊錢,就一個人跑到四方長途汽車站附近的勞務市場找活干。孟令新說,打零工的缺陷就是非常不穩定,經常幾天都接不到活。但他并不灰心,因為在青島能實現他的文學夢。孟令新說,新生代的農民工多了一些浮躁,總是從一家工廠跳到另外一家工廠,不愿沉下心來把一份工作做好,難以發揮自己的真正價值。但同時,他也很羨慕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家庭以及生活的壓力,可以快速融入這個城市 。
出生于1989年的馬強,就是孟令新羨慕的新生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這是一個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的群體。以80后和90后為主的新生代農民工,總人數大約1個億,占外出農民工的60%。他們在風華正茂的年紀外出闖蕩,在城市里接受“成人禮”。在春運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和大學生及年輕白領相比,他們有著同樣青春的面龐、進取奮斗的精神和扎根城市的夢想。
2004年初中畢業后,馬強就開始打工,跟著老鄉學開車,在機械廠當學徒……因為受不了每個月不超過500元錢的工資,馬強開始想出去闖闖。2009年春節回家,馬強遇見了一個在廣州打工的朋友。那位朋友把廣州描繪成一個遍地是黃金的地方,工作好找,待遇很高。在廣州,馬強度過了自己打工歲月的野蠻成長階段。“看到哪家工廠的工資更高,就馬上跳槽到那一家。”馬強說,“這些工作都是最簡單的體力活,根本不需要什么技術。”2013年初,馬強經同學介紹,從廣州來到青島的一家電子廠,每個月工資2000元左右。
■奮斗為了留在這座城市
來到青島只是第一步,要想在這個城市留下來,每個人都需要艱苦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