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慈善只為助人,不是搞名聲”

昨天,記者從聊城市委宣傳部得到消息,他們已經找到了好心人“壹微塵”,但是對方并不愿意透露過多的個人信息,雙方只通了電話。隨后,記者對“壹微塵”本人做了電話采訪,言語間,記者感受到其低調、熱心、親切。近20年的慈善堅守,他說更愿意這樣默默地做下去,甘心只做一粒微塵,并期待社會上能有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記者陳心如
投影:還原“壹微塵”
他的網名:
“一微塵”,朋友幫忙捐款時也用“壹微塵”
他的產業:
在青島、寧波等許多城市都有公司
行善原因:
在北京被撞,一民警救了他,墊付藥費后悄然離去,深受觸動
這樣選擇救助對象:
看報或到慈善機構看推薦名單,先讓員工核實情況,只救助那些肯上進的人
他并不覺得“孤獨”:
他說,其實做公益的人比較多,很多像我這樣,他們也都是隱形的,隱藏的也很深
他的慈善觀
“我堅持這么多年下來,精神上有滿足就行了”“慈善最主要就是幫助他人的行為,并不是去搞個名聲”“太高調了,多少都有虛假的成分,我想力所能及的做慈善,那是我自己的事,想踏踏實實的做”“暴露沒有事兒,我可以去別的城市做,或者用別的網名,名字一換,我就繼續做,那就又是另一個人了,問我,我也不會承認”
對話
他的感受--聽到“謝謝”,很欣慰
記者:你資助的一名大學生給聊城市委寫了感謝信,現在全城都在找你,你知道后心情如何?
壹微塵:當地的一個記者給我打了電話,我才知道的。高調的方式沒有必要,我的觀點可能跟別人不一樣,比較傳統。我堅持這么多年下來,精神上有滿足就行了。我不說太多理由,聽起來挺假的。慈善最主要就是幫助他人的行為,并不是去搞名聲。我還是想堅持低調做慈善的風格,做好事不留名。
記者:受助者陳建一定要跟你說一聲謝謝。
壹微塵:聽到謝謝,很欣慰。陳建是當地紅十字會推薦的,他的家境比較貧寒。小伙子不錯,他比較靦腆。我承諾他了,我這個人很講信用,他可以來我公司,他學的公司能用的上。
他的動機--被感動過,我要跟他學
記者:報道后,我們發現你做的好事其實有很多,已經幫助了不少人了吧?
壹微塵:做慈善得有快20年了吧,全國各地都有。
記者:能堅持近20年,背后是什么樣的動力呢?
壹微塵:我也曾經找過一個人,20多年前,我在北京被一輛公交車撞倒,一名公安民警救了我,還幫我支付了醫藥費,沒留下名字就走了。他救過我,我找不到他,我覺得這個人很高尚,我要跟他學。我這樣做,他要覺得這個人他沒有白救就行。
他的原則--不上進的,再窮也不幫
記者:那在選擇救助對象的時候,會有標準嗎?
壹微塵:我當然有。一定是要志氣堅定,他想向上的。比如我去甘肅,那個人想讀書,是個殘疾人,我就可以長期資助他,因為他想讀書。但是有的人,你給他錢也沒有用。我去過很多窮的地方,牛啊,羊啊,都給過他們,第二年再去,牛羊都沒了,都被吃掉了,那我就再也不去了,哪怕是再貧困,我也不去了。
記者:這些年來,你資助過貧困學生,還給福利院等慈善機構捐款捐物,這些受助信息,你平時都是通過什么方式獲得的?
壹微塵:我在公司里訂了報紙,各個地方的都有,我到任何一個分公司,青島啊,寧波啊,公司里的人知道我喜歡看報,當天的報紙都會留給我。我看到有感人的,就會記下來。還有就是每個地方的紅十字會,或者慈善機構,他們那里有表。我去的時候,他們會提供給我,工作人員拿給我,給我推薦,我就會選擇一些家境比較貧寒的,有上進心的,登記表里都有備注。而且是長時期的幫助,我都是一對一的。
他的感染--自掏腰包,鼓勵員工行善
記者:會發動周圍的人一起做慈善嗎?
壹微塵:會啊!長期資助的,我沒空的時候,我會喊當地公司的人去,一般是部門經理以上的人去,員工就不好去了,人太多。他們去了以后,捐款的發票都交到我這兒。他們去的時候,也可以用他們本人的名字,錢照樣捐,票據放我這兒。
記者:他們捐款你給報銷?
壹微塵:不是放到企業報銷,我自己處理,和企業沒有關系。我現在應該也捐了兩三千萬了,但是我從來沒有拿一分錢放到企業里去抵稅。國家為了鼓勵大家多做慈善,是有這樣的政策,但是從我個人覺得,你憑什么把自己企業的錢,自己拿去做好事去了呢?
聲音
“身份若暴露,換網名繼續”
記者:我們在網上看到,早在年前,德州的媒體就曾尋找過你?
壹微塵:德州那邊有公司,我在那邊資助的人也很多。他們找我,也有當地媒體和政府官員給我打電話,有我資助過的人提供了我的電話。因為全國做生意,我有很多電話號碼,但現在已經有3個號碼暴露了,北京的、聊城的,還有一個濟南的。互聯網太快了,也擔心自己的身份會暴露。
記者:為什么一定要刻意隱瞞自己的身份呢?會不會排斥媒體的采訪報道?
壹微塵:我不想那么累,我一直在隱瞞,有時候,我去看一個人,媒體可能已經報道了,我覺得很感動,并不會讓記者帶我去,我都是喊同事先去看一下,如果有記者在,我也不會進去。太高調了,多少都有虛假的成分,我想力所能及的做慈善,那是我自己的事,想踏踏實實的做。
記者:你現在這么受關注,是不是因為像你這樣的人太少了?
壹微塵:其實做公益的人比較多,很多像我這樣,他們也都是隱形的,在廣西,我有一個合作伙伴,媒體報道后,我才知道,他捐了學校,總共也得有500多萬了吧,他隱藏的也很深。我周圍認識的人,生意都做的比較大,但他們做好事都很低調。
記者:萬一哪天身份暴露了呢?
壹微塵:暴露沒有事兒,我可以去別的城市做,或者用別的網名,名字一換,我就繼續做,那就又是另一個人了,問我,我也不會承認。我的網名是“一微塵”,朋友幫我捐款時,也用“壹微塵”,但名字無所謂,如果能達到一個群體的效果,那就更好了,這是我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