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民進城購房每平米補貼100元
山東曹縣的另類城鎮化樣本
本報記者張蕭然報道
近期被輿論熱炒的“公務員被攤派賣房”鬧劇暫且告一個段落,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據《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在網上流傳的由中共曹縣縣委、曹縣人民政府于2012年印發執行至2015年的《關于鼓勵全縣農村居民和外來人口進城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即“曹發〔2012〕20號文”赫然有這樣一項規定:所有曹縣城市規劃區以外的農村居民及外來人口,凡在城市規劃區購買首套商品房,給予每平方米100元的補貼;購買商品房一次性付款的,按總房款的5%給予獎勵。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無疑具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名義上是為了鼓勵全縣農村居民和外來人口進城就業創業,但對于獲得補貼的購房者并沒有任何限定,憑著商品房買賣合同、購房發票、身份證明、契稅完稅證明即可得到補貼,根本不需要任何在當地就業創業的證明。“鼓勵就業創業只是招牌,說白了,根子上還是為了托樓市。”
這似乎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在中國某些地區以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為驅動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模式依然盛行,而在這些地方政府官員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的仍是房地產先行的城鎮化思路,要真正落實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的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道路仍是任重而道遠。
“掛羊頭賣狗肉”
近期,一篇題為《山東C縣城鎮化故事:新房過剩公務員被攤派賣房》的報道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隨即山東省曹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官方回應稱:經縣委宣傳部、縣紀委、縣房管局聯合調查,所有縣直機關均未收到攤派賣房任務,未發現政府部門或鄉鎮府攤派公務員賣房的情況,更不存在“500元買名額”一說。
接著有媒體宣稱,C縣是否是曹縣已不重要,并曝光了“曹發20號文”。《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發現,在這份名為《關于鼓勵全縣農村居民和外來人口進城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中,不僅給縣直責任單位和鄉鎮確定了推進農村居民進城購房居住和就業創業指標,而且對在城市規劃區購買首套經政府批準建設的住宅房和首套商品房分別給予稅費和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
實施意見規定:“凡在城市規劃區購買首套經政府批準建設的住宅房,面積90平方米以下(含90平方米)的,全額獎勵房屋交易契稅(先征后返);90平方米以上144平方米以下(含144平方米)的,獎勵80%房屋交易契稅;144平方米以上的,獎勵50%房屋交易契稅。購買首套商業門市、店面,房屋交易契稅全部按照50%進行獎勵。”
“在城市規劃區購買首套商品房,需辦理購房按揭貸款的,由有關部門協助辦理按揭貸款,并按照100元/平方米給予獎勵;購買商品房一次性付款的,按總房款的5%給予獎勵。”
為鼓勵農民和外來人口進城就業創業,地方政府給予他們在就業創業過程中所必備的配套設施一定的稅費優惠似乎無可厚非,甚至是一件利民減負的好事,但奇怪的是,該文件對于享受稅收、取得補貼的人員沒有任何限制,只要是購房者即可得到補貼。
實施意見指出:“上述鼓勵政策執行期限自公布之日至2015年12月31日,購房時間以商品房買賣合同備案時間為準,由購房人憑商品房買賣合同、購房發票、身份證明、契稅完稅證明,到中央華府營銷中心農村居民和外來人口辦公室辦理。”
2月24日,《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撥打了曹縣某個樓盤的售樓電話,接電話的售樓人員表示,政府補貼不需要提供工商營業執照、就業等證明,只需要提供一個銀行卡號,到時候政府就會把補貼的錢直接打進你卡里。她還鼓勵記者抓緊購買,說是機會難得,現在購房不僅享有政府補貼、稅費優惠,還有本樓盤所提供的豐厚大禮包。
曹縣購房補貼并非空穴來風。據曹縣官方發布的消息顯示,2013年初,曹縣縣委縣政府舉辦了外來人口和農村居民進城就業創業政策兌現大會,187戶農村居民和外來人員分別領到7000至15000元不等的進城購房補貼獎金,總額估算下來大致有200萬元以上。
無條件對購房者給予財政補貼,曹縣并非首例。早在2008年,為了支撐當地房地產業的發展,西安曾出臺了《關于恢復房地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該意見對購房戶按購房款總額,分三個等級給予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該政策被曝光后隨即引發了當時輿論的熱議。
有評論員發表評論文章表示,政府擅自對房地產交易行為實行“行政補貼”,是對房地產市場秩序的嚴重干預,破壞了自由競爭、平等公平的市場經濟規律;政府對特定時間段的購房者實行財政補貼,破壞公平,對其市民和其他行業的企業不公平,容易容易催生市民對政府政策的不滿及對政府公信力的懷疑。
最引起廣大民眾共鳴的還是財政補貼支出的合法性:個別城市的政府一下子拿出巨額的財政收入專門激活樓市,在沒有得到相關級別人大會議的審議之前,涉嫌浪費納稅人的錢財,濫用行政權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曹縣的做法不僅應該受到與西安購房補貼政策同樣的質疑,而且更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來一個地方就業創業一定需要購房,但并非所有的購房者都是為了就業創業或者有就業創業的能力。如果不能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一股腦兒把他們“誘惑”到城里干什么?
政府投資為當地企業家建豪宅
如果我們把上述實施意見還原至曹縣的縣域經濟發展歷程以及整個時代的大背景下,或許能給予更確切的解讀。
曹縣是山東省首批20個省管縣之一,屬于山東的欠發達縣,總面積1969平方公里,擁有耕地197萬畝,轄5個街道、17個鎮、5個鄉和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人口約160萬。2013年GDP初步估算為254億元,同比增長1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580元,同比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242元,同比增長14.5%。
順應時代潮流,曹縣近年提出把城鎮化作為提升經濟提速發展的助推器,堅持城鎮化先行,以城鎮化帶動工業化和農業化。曹發〔2012〕20號文就確立一個堪稱遠大的目標:“確保每年進城4萬人,第三產業比重每年提高2.5個百分點,到2016年三次產業比調整到8.1:54.8:37.1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65平方公里,可容納50萬人居住,城鎮人口達到8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0%,基本建成菏澤市第二大城市,達到中等城市規模。”
為此,曹縣先后完成了《曹縣城市總體規劃》、《曹縣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全縣村鎮體系規劃》修編。根據該規劃,曹縣提出九大百億產業園區建設規劃,并確立了四季河公園、環島公園等一批城建重點工程。城區規劃面積由原本確定的35平方公里擴大至100平方公里。
一個以基礎設施、重點項目投資為驅動的城鎮化之路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可令人沮喪的是,馬車剛剛上路,動力卻開始不足。在2011年財政收支相抵、甚至還結余5萬元、累計凈結余115萬元的曹縣,到了2012年財政收支卻開始傾斜。曹縣人大財經委發布的2012年上半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顯示,該年度上半年全縣地方財政收入僅7.8261億元,全縣公共預算財政支出卻高達18.6744億元。
在2012年10月份,《關于鼓勵全縣農村居民和外來人口進城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即“曹發〔2012〕20號文”得以發布并開始實施。在土地財政為地方政府主要財政來源的當下、在財政吃緊的當口,曹縣政府發布購房補貼的激勵政策,不免讓人對兩項政策背后的關聯產生聯想。
在政府大興土木的同時,以民資為主力的房地產投資也迅速進入了大躍進時期。《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在曹縣走訪期間,發現已建、在建的樓盤多達30多個,在建項目建筑面積保守數字也在近500萬平方米。據不完全統計,若以上房地產項目全部開發完畢,可容納超過5萬戶居民,而曹縣城區的人口僅20萬人左右。
其中不乏大型綜合性社區、別墅和豪宅,甚至還有當地政府投資興建的。比如名仕苑項目,據悉,該項目是曹縣縣委縣政府為獎勵那些為曹縣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而投資8000萬元興建的一處高檔社區。名仕苑項目位于曹縣北部新城核心區,占地100畝,總建筑面積5.67萬平方米,規劃建設雙聯住宅56套,疊排房28套,復式36套,共計120套。
在名仕苑對面路西則是左岸綠洲,項目總規劃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規劃建設別墅、情景花園洋房、小高層,項目配有社區幼兒園、社區會所及西班牙風情商業街。
雖然曹縣人民政府新聞辦近日官方回應稱,2013年曹縣房屋銷售達到6506套,是全市銷量最多的縣區,根本不存在剩余房屋難消化的現象。但據記者調查,情形或許并非如此樂觀,這從當地樓盤推出的優惠活動中可以管中窺豹。
當地一棟洋房打出的廣告為“首付4.8萬·農民進城直減6.6萬”;陽光城市宣稱,“零租金、零費用,陽光城市商業內街現房招租!”;新都·帝景花園表示,“0首付,低總價,一口價17.8萬元/套起”;鑫誠國際廣場打出,“2萬元新房買回家,享受政府補貼,0利潤特價房,周末購房大禮包,介紹客戶成交,特享千元購物卡”,“5.6米層高,買一層送一層,買房送臥室,買2室得3室,買3室得4室”等。
在這些鋪天蓋地的樓盤廣告中,商鋪0租金、0首付或者低首付、新房免費供暖、享受政府補貼成為了曹縣房地產商攬客的主要招數。記者在曹縣隨機采訪到的市民卻普遍表示曹縣的房子并不好賣,嚴重供大于求。
房地產銷售的背后雖然有政府巨資推動,但賣地收入顯然并沒有緩解政府巨額投資帶來的財政支出壓力,種種跡象顯示,2013年曹縣財政收支情況進一步惡化。據悉,2013年曹縣政府僅固定資產投資就高達100億元,同比增長22%。而曹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發布的數據顯示,該地區的生產總值預計為254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18.3億元。
這就像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大規模投資導致財政吃緊,為緩解此壓力,政府開始主打房地產牌。土地出讓金雖然能為政府帶來一定的收入,但這種模式卻是難以持續的,而且遠遠難以填補地方政府由于巨額投資所形成的債務黑洞。尤其是當房地產供大于求時,更會加劇這種模式的風險。
有媒體統計,李克強在過去的45個月曾6次強調城鎮化,但其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
走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之路,而不是“造城”、房地產化的城鎮化之路,這是本屆政府在大力發展城鎮化過程中最鮮明的主張。而溫州、鄂爾多斯房地產泡沫的破滅也無不在表明,依賴房地產來拉動地方經濟的道路是難以為繼的。
有分析人士表示,曹縣是山東省人口大縣,若城鎮化能夠有序推進,從農村進入城市的人口將有效消化當前的市場存量,但怕的就是地方政府在城鎮化過程中搞一刀切、大躍進、人為地趕民進城甚至誘民進城。城鎮化并非僅僅是城鎮化率的提高,其最終目標還是為了實現居民的安居樂業,只有先解決農民進城后的就業問題,城鎮化率的提升才會成為水到渠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