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沂水縣的濟南市市中區環衛工人王建在濟南打工已經快20年了,有兩個孩子。6年前老大上小學時,交了3000元借讀費;老二又要上學了,不久前他欣喜地得知,這項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收費已取消,只需要提供居住證以及相對固定的住所證明等,就可以就近入學。
在全省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用大量篇幅提出了我省城鎮化亟需解決的八個重點問題。其中一個就是,我省還有近千萬像王建一樣的進城務工人員沒能在城鎮落戶,沒有享受到與當地城鎮戶籍人員平等的薪酬、福利和公共服務,其中相當一部分也還沒有統計為常住人口。
家屬子女隨遷比例僅有30%多
進城務工人員不能落戶城鎮,是我省城鎮化總體上仍明顯滯后于工業化的重要原因。2012年我省統計的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比值是1.02,低于1.16的全國平均水平,更低于國際公認的1.4-2.5的合理區間。原因還包括,進城務工人員的家屬子女隨遷比例低,僅有30%多,留守兒童、婦女、老人問題十分突出。在城鎮工作而在農村居住的現象比較普遍,出現大量農民兼業現象。一些農村地區非農產業和就業早已占主導地位,但多數還沒有按城鎮來規劃建設管理,大多數人口沒有就地轉為城鎮居民。
土地城鎮化速度是人口的兩倍
從2000—2011年,全省城鎮人口增長了35%,而建成區面積增長了71%,土地城鎮化速度相當于人口城鎮化的兩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嚴重的土地浪費問題。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劉儉樸介紹,兩年前,就全省開發區土地利用情況進行調查,發現真正的企業用地僅占約40%,其他多為道路、綠化和閑置土地。
現在,無論地級市還是縣城和一些城鎮,迎面而來的都是大馬路、大廣場、大綠地、大園區以及一些所謂標志性建筑,占用了很多農地甚至基本農田。城鎮工業、建設用地偏多,居住、生態用地偏少。多數城市開發強度過高,但與此同時,工礦用地的集約利用程度不高,甚至有的土地長時間圈而不用、閑置浪費。我省單位面積的投資強度和GDP產出等指標,明顯低于蘇滬浙等省份。此外,我省農村建設用地特別是宅基地浪費現象比較普遍,存在建新不退舊、一戶多宅現象。在這種背景下,城鎮化越發展,資源環境矛盾越嚴重。建設空間不斷擴大,綠色空間不斷減少,自然系統自我循環和凈化能力持續下降,區域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日漸變差。
城市道路對行人便利性考慮不夠
去年,關于“最窄人行道”的討論一度成為網絡熱帖,背后反映的是一些地方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夠,人性化設計不足,沒有真正做到宜居、環保和生態友好。
比如,建筑物盲目貪大求洋,追逐流行風潮,大量使用鋼筋混凝土、水泥、玻璃幕墻,許多時候與宜居要求背道而馳;A設施跟不上,上下水、垃圾處理等方面配套不夠。城市道路大量使用水泥路面,建設供排水系統沒有充分考慮雨污分離,沒有充分考慮局部地區集中降水過多的后果,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成為災害威脅。通過開山造地、填埋泄洪溝來建設樓房,破壞了綠色植被,影響了防汛安全。城市道路對行人便利性考慮不夠,許多道路沒有留出足夠的人行道空間,交通流量很大的路段,缺少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等設施。同時,人行道規劃設計不合理,被汽車、商攤、供電設施占據的現象非常普遍,甚至盲道上也有許多障礙物。不少地方存在國道、省道穿城而過的現象,危害交通安全。
一些新城新區成了“空城”
城市功能分區不合理。工業區、商業區、居住區混雜現象比較常見,居民的工作生活環境交叉。有的地方高污染、高排放的工廠還駐留在市區內,造成很大的污染和安全隱患。有的地方雖然注重功能分區,但是分區規模過大,工作、居住距離太遠,通勤不便、出行困難。有的地方違背規律,在缺乏產業支撐和公共服務條件下,建了一些新城新區,結果成了“空城”。功能分區不合理,主要是規劃前瞻性不夠、水平不高,也有規劃執行隨意的問題。一些地方缺乏“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執政理念,主要領導一換,規劃就隨之發生顛覆性的改變。
許多建筑壽命只有20-30年
一方面是建設質量不夠高。有的地方不嚴格執行建設工序,過于追求速度,造成一些建筑設施建得快、壞得快,拆得也快。國家規定市政道路大修期是10-15年,但很多城市達不到,馬路經常壞、經常修。許多建筑壽命只有20-30年,上世紀90年代建的一些房屋現在已經破破爛爛,有的已經拆除。城市人行道坑坑洼洼,不停地修、不停地鋪。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從馬路牙子的整齊狀況,能夠看出一個地方的建設管理水平和經濟社會發達程度。
另一方面是城鎮管理跟不上。一些地方負責同志對城市運行規律認識不夠,沿街不夠開闊,管理理念比較落后,管理方式比較粗放,缺乏專業化、精細化作風,重建設輕管理,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部門單位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相互扯皮,很多事情都管又都不管,像違反規劃建設、任意占用公共空間、超標排放污染物等需要嚴格管理的事情往往得不到及時處理。災害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不強,安全隱患較多。
拆真文物造假古董
山東歷史悠久,有很多自然人文遺址和歷史文化名城,許多老城區、老街巷、老建筑、老村落富有特色,多姿多彩。但是過去長時間內沒有注意保護,在“改造舊城、消滅危房”的工程中,改變了原來的街巷格局和建筑風格,破壞了傳統風貌,甚至滅絕性地毀壞文物古跡,割裂了歷史文脈。有的地方以開發保護、發展旅游為旗號,拆真文物、造假古董,大興古鎮古城重建之風。有的新區建設,盲目抄襲,熱衷起洋名、刮歐陸風,缺乏特色。有的隨意更改地名,生生割斷歷史文化。有的地方搞新農村建設,拆除了不少富有文化底蘊、生態環保的老民宅。有些傳統村落,就地取材建設石頭路,人文特點突出,既堅固又生態,卻被拆掉建成了水泥路等等。
其他問題還包括,在城鎮建設中一些地方以各種方式舉借了大量債務,一些市縣甚至存在著較大的財政金融風險,等等。